又一篇制造业的感悟,多多少少有不少找工作的情况
我在制造业已经第五年了,我想谈谈这些年在对其理解,只是谈谈自己的理解。是的,制造业不论是博士,研究生还是本科专科,大家都是宽泛的蓝领阶层,并没有其他行业所谓白领的光鲜,也没有西装革履出入高级写字楼,喝着咖啡吹着世界的牛逼,感受着创造着各种高大上的东东。制造业已经不能用接地气来说了,简直是地面下生存了,稍微一个微米或者毫米的偏差,都让其他环节甚至公司造成损失。整天如履薄冰,时不时还会被骂个狗血喷头(来自市场,来自公司,来自内心)。
总结一个行业发展与否,看以下几个指标:
1. 招聘会的规模。
2. 行业生存状态。
3. 工资收入排行。
4. 对未来的期望。
招聘会规模是国家经济的晴雨表,也是行业发展的缩影。我是2011年毕业开始找工作,我记得很清楚,那时候几大制造业公司,地毯式招聘,比如三一、中联重科、徐工、美的、格力、长安汽车、比亚迪等等。整个机械类专业的学生一扫而光,其他专业的无不艳羡。因为那时候很多机械相关专业的人都开始组团打游戏,组团毕业之旅了,除了极个别的埋头考研。结果,福祸相依,转瞬即来,还没到2012年时候,很多公司已经开始疲软了,记得很清楚,这些所谓的大公司,要么降薪,要么直接裁员。对刚工作的人来说,风险极其大,因为半年时间,很多人刚培训完,公司业务毛都没摸着,直接被裁掉的还好,给一点补偿继续参加下一届的招聘会,但这个时候的竞争优势处于劣势了。
而那部分被降薪留职的人,极大多数还是一边工作一边找工作,能找到新工作的机会很渺茫,一是没有时间参加面试,一是公司业绩下降,很多人工作也相应的减少,作为新人就更没啥活,因此学不到核心技术没有竞争优势。还好我在的那个公司是整个集团内赚钱最多的公司,但也被逐渐波及到了,这过程中,隔壁兄弟公司被关闭,很多人被赶走。而我所在的公司人心惶惶,没有丝毫凝聚力,后来我体会到,如果这个时候高层直接出面裁员,也许会更好点,因为能够拿到一些补偿出去找工作,更多的是留下的人心里会增加安全感和奋斗的激情,而不是一味的仍由消极风气蔓延,对双方都是一种内耗。
如今再回头看看,大规模的招聘也就那几个土豪互联网公司,制造业大规模的招聘的壮观景象很难再现了。招聘会规模也不是主要考核因素,不排除个别企业借助招聘会大肆宣传,大规模的招聘,转头就是大规模的违约和裁员,对企业来说确实得不偿失的做法,但为了一时竞争的目的,造成虚假繁荣景象,个别企业会这么操作,2011年很多同学深受其害。对于这种企业,坚决不去。工资也是一个参考标准,工资极低,招再多人,也是白扯。看不到希望的。
行业生存状态,也是很能反映行业的景气程度的,人员流动率相对合理,对企业发展和创新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人员稳定反而会制约发展。我所在的集团公司,是有名的流动率大的公司,几十年的发展,始终保持不错的业绩。我是2012年年中主动申请离职,虽然领导也尽力挽留,但还是选择离开,那时候心高气傲,觉得干制造业耗费青春,一年的时间逼迫自己沉淀,但越来越觉得离梦想太远,在公司内一年内,将每份工作做到我的极致,晚上值班为领导做PPT经常3~4点,再回去睡会儿,第二天继续加班。那时候有几个辅助我工作的操作工,有时候看到他们很辛苦,放下手头的工作,给他们帮忙,然后自己的工作再加班完成,那个公司是没有加班费的,但这是企业制度,我们也没有什么抱怨的。
后来听说另一个同事离职,主动问总经理申请补偿,我才反应过来,自己多么的傻,因此各位,如果你们离职,尽可能申请补偿,这让你在下一个工作GAP内压力稍微小点,很多个人权利和自我保护的措施,需要自己主动申请。在这个公司,经常无休止的工作,加班,被骂(部门领导有点变态),导致身体也时不时报警。兄弟们,在任何工作岗位上,你的健康才是关键,在现在公司内,对个人还是很尊重的,所以我很感激。如今原来的公司同事偶尔告诉我,我做的很多资料和PPT还在作为模板使用,内心稍微有点安慰的。这就是第一份制造业的工作,很苦很累,有时候也很不公平,还好遇到了三个很好很好的师傅,教会我很多,感激不尽。
制造业是一个创业风险极大和成功极低的行业,毕竟是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资源密集型的行业,尤其资源。你们有谁听到过动辄几个亿几十个亿的融资给制造业小公司。如果想尽早创业的伙伴,进入时三思,没有几年的深耕和社会资源的储备,创业无从谈起。
换工作时,找了一个多月的工作,原计划不再进入制造业了,跨行业有面试,但都是非常小的公司,我没有天眼,真没有把握未来怎么发展,因此不敢赌;有同行业的销售,门槛最低, 不论公司大小只有2000的底薪,没有做过销售,完全没把握,又不敢赌。经过无数次选择和奔波,最终来到现在的公司,也是制造业,做技术,但环境和人文比之前的好很多,不料今年突然业绩也出现下滑了,希望能尽快化险为夷。我已经进入这家公司第四年了,希望未来能有个好收成,期待。
废话说了很多,说说自己这么多年的感受。首先制造业要转型,这是很紧迫也是最无头绪的。中央政府天天喊着万众创新大众创业,在制造业内疗效不大,因为没有技术积淀,资本都是逐利的,制造业没有那么多时间去试错。因此你会发现越是大的制造业公司越是不敢创新,只能在原来的基础上修修补补,口里喊着质量是未来企业的竞争力,而不是创新。创新很难,大企业创新更难,除了海尔这种敢于大刀阔斧的改革,理论大丰收,实际效果大家拭目以待。更多的大公司,都是趁着市场不好的情况下,收购小公司或者同行业公司,达到资源整合,反而能保持优良的战斗力,这也需要企业**独到的眼界和不一般的选择吧。如你我所见,成功的企业或者身边发生的并不多见。这时候就需要大企业通过资本和技术优势,去产业升级,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品牌信赖度,大家都这么做,最终可能完成制造业的整体升级。
行业平均收入是决定优秀人才流动的方向,也是创新发展的不竭动力。制造业依然是支柱产业之一,但是产品迭代慢,收入不高,赚钱很难。互联网似乎在短时间内将这个世界瓜分的支离破碎,作为一个制造业从业人员,羡慕吗?很羡慕,但我做不了,我很坦然的接受这个事实,我所理解的互联网,他仅仅是加快的整个服务业制造业等的换代速度,优化了中间交易的成本,作为开创者,获取高额的利润毫无反驳,而真正赚大钱的也就BAT几家,更多的是等讲故事的门口期待下一轮融资。
我也坚信,是他们的出现,让这个世界更多彩,更有效的推动社会的繁荣和发展,相应的收入高没有意见,只是更高级的一种生产力,我们有幸一见。记得我12年找工作时,跟我同一时间毕业的同学,从事互联网工作,那时他已经15K了,这是我们行业望尘莫及的,但我做不了,我只能做好我能做得,我知足了。因此,如果你要进入高收入和高逼格的行业,不要坚持在制造业,不要进入制造业,如果进来,人是会被存量牵扯住,沉没成本和机会成本会逐渐成为你跳跃的负担,坚信自己能突破的,干什么都牛逼,更没必要进制造业来证明。制造业利润仅有5%不到,好的公司会有10%,那已经很高很高了,而对比科技行业,动辄20%~40%,他们的人力成本比制造业高太多,有理想的有魄力的人,能不来制造业就不要来。这也就是大把的人才流向互联网、金融业的原因,因为有期望,因为有盼头,因为付出立马能回报。
制造业接下来如果继续这样,会出现一定量的公司倒闭和失业,这是社会转型得付出的代价,不幸要被我们所有人承担,不仅仅是制造业。只是制造业尤为严重而已,如同20世纪,机器的出现,使得农业从业人口大量的的失业,多少人抱怨是机械替代了他们的工作,让社会失业严重,现在也同样,互联网又一次革命,使得加速了制造业的转型,那么不符合要求生产力需要的企业,就应该被逐渐的淘汰,难道还要整个社会补贴继续活着吗?就如同农业社会,你再补贴,还有多少人愿意回家种地呢,没有了,这是时代的必然。相反,农业人口进入其他社会岗位,收入都有所增加。社会的发展不就是更新换代,逐渐替代,我们没有理由保留那些原始的过气的制造业。
对于已经进入制造业的人,时刻鞭策自己学点东西,尤其经济形势不好的时候,修炼好内功,一但经济形势好转,你能比自己现在的速度跑得快点,也是一种优势和成功。在这个行业久了,尤其大公司,你会发现很多人是混日子的,制造业很糟粕的东西是论资排辈和个人扼杀创造力,并没有那么有效的制度确保你的付出能公平的获得回报,因此有一个好心态,只要技术过硬,我相信还是能找到一个合适你价值观的企业。这个行业内淋漓尽致的反应出居安思危和平淡如水,如果没有忧患意识,这一次躲过去了,下一次产业升级还能躲过去吗?如果没有良好的心态,甘愿一辈子在一部机器上精雕细琢,能经受住互联网、金融业同学的比较。人有多大屁股,撑多大裤衩,对我自己来说,即便自己心比天高,奈何命比纸薄,有时候不是你不努力,而是机会和资质真的有限制,我只好尽力做好本职工作,对得起这份收入和公司领导的信任,更多是自己给自己一份保障,一份激情,一份感恩。
互联网的出现,某种程度上放大了消极情绪,企业倒闭天天有,2015年稍微多了点,影响深度大了点,未来几个月甚至几年,也许会更难过,但所有人都在承受,不是你我,包括互联网金融业房地产。反过来制造业的不景气,互联网没有错,互联网只是加速了落后产业的退出。
最后,说点有期望的事情,说点积极的吧,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制造业衰退,只是旧的退场,新的登台表演,只有那些高附加值的企业依然很好,比如苹果特斯拉等,就看你处在这个环节的哪个位置。未来个人定制化产品会逐渐发挥引领作用,带动机器人和智能家居,可穿戴设备等快速发展,3D打印也会有发展,但很难有亮眼的突破。这些行业内收入未来也会增长不差的。
最后,来一句鸡汤,记得某人说过,年轻人,到最赚钱的行业去,从一开始就去,那是最好的阶段。如果不幸,你跟我一样,坚守在这里,却似乎无法看到牛逼的自己,那么慢慢熬,增加生命的厚度,毕竟人生是一场长跑,不是十年二十年就决定的。只要逼迫自己不要成为大多数那样,至少能睡个安稳觉。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