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刚先生所言,“湖畔栽柳是亘古不易的良选”,可谓一语道破天机。垂柳是湖的屏障,更是湖之气质的一大所在。湖边没有柳荫,如何给人安闲清爽的感觉?然,还不止于此。未名湖区的营造运用中国古典造园艺术的妙手,做到了小中见大,咫尺千里的效果。“那么小的一片水面,却似乎有走不完的湖岸,看不尽的明灭。荡漾的湖水才是北大流动的圣节。”这一定也与湖畔的绿植花草有着重要的关系。 “如果不是这棵银杏生得天庭饱满,地阁方圆,枝雄干壮,外秀慧中,怎能压住这里的氛围。 清秋气穆,灿然的落英和白果,陨堕如雨,仰首其下,觉得她占满整个天空,并且如同天空一样有尊严。” 王立刚先生在《北大最美的十棵树》写道。 从古色古香的西门走进北大,走过石拱桥,跨过护城河,望向前方,便是被左中右三座古式建筑风格的办公楼包围着的银杏了。每一片被阳光照得发亮的树叶似乎都在向进入燕园的学子与游人低声倾诉着北大经历百年岁月的凝重与沧桑。 谈到静园草坪的松树,王立刚先生写道:“北大里面松树很多,但大多背景芜杂。松树不是樱花,不适合成群成片地观看。就像梅树一样最能在清冷孤寂处见出夭矫的劲质。 静园草坪原来种了很多果树,后来拔掉栽草,成了如今的样子。 前面轩敞的草坪作望景,后面平整的纪念碑作幕墙,几颗白皮松掩映俯仰,退让合度,如静如舞,其色如玉,其默如宣。” 曾经有人将《树上的男爵》改编成话剧,剧本完全照着静园的空间来写。而那棵伫立在西北角,靠近纪念碑,高度便于攀爬的松树便成了可以舒适倚坐的地方,无数个夜晚,在树上与朋友谈天说地。 春秋时节,和风煦日,静园这里是很好的休闲之地。晒太阳的、社团素质拓展的、偶尔还有谈着吉他的年轻人,指尖跳跃出悦耳的音符。据说,已故的中文系教授、诗人林庚先生生前最爱在五院门口的草坪上和学生放风筝。“我多么爱那澄蓝的天,那是浸透着阳光的海”,林先生的诗句里,清澈的气息挡不住。 这一棵棵松树,没有春天桃树的争妍斗艳,也没有夏天梧桐硕大的叶片,更没有秋天里银杏的金色绚烂,它只是在阳光下越发坚定,笔直地生长。少了迁客骚人笔下的清苦,却多了几分儒雅淡定,就好像生生不息燃烧梦想的北大人,低调笃定地前行。 王立刚先生曾动情写道:“北大的黛瓦青砖营造的是冷静的调子,冷碧的爬山虎会让很多建筑显得有些阴森。但这里却因开阔的静园,独享了朝朝暮暮的阳光。沧桑的十二面人字形山墙上,生长着这些每年都有青春的植物。就如同十二张宣纸上,爬山虎如墨色,或横或斜,或皴或染,有时碧绿如泼,有时疏影婉约,是北大造景中的神来之笔。” 爬山虎与静园之间相互交融不可分割,葱郁的爬山虎既是静园悠悠历史的见证者,又为青砖黛瓦的静园添上一年一新的生机。静园六院中,建于1926年的一院、二院、四院和五院曾是燕京大学女生宿舍,三院和六院则是1952年根据当初的图纸加建的。六座庭院建筑均为品字形布局的老式砖木结构二层小楼,院门是一座灰顶红色小门楼,由石砌虎皮矮墙联成一体。这些郁郁葱葱的爬山虎,便是灰红间的点点翠色,鲜活灵动宛如泼墨,也曾像现在这样伸展枝叶到女生宿舍的窗台,看着她们静静读书,浅浅微笑,偶尔聊着女生之间的话题。静园就在爬山虎的依赖与守护中保持着她的安详与美好,走到了今天。 “北方的竹子在筋骨上不入流,但风色却有独到的地方,所谓‘绿肥’。这在下雪天就格外精神,森郁的竹丛,冷碧的叶子上承着厚雪,很能激发文人之想。”坐落在未名湖南岸,掩映在一片翠竹中的临湖轩,让人隐约想到《红楼梦》中林黛玉居住的潇湘馆,那是斑驳泪竹,却是同样的深幽清寂。 临湖轩是个充满故事的地方。这是乾隆年间和珅淑春园的“临风待月楼”旧址。1860年淑春园被毁,只有未名湖边的石舫基座和“临风待月楼”保存下来。燕大建校时,费城友人乔治•柯里夫妇捐资修缮,赠予时任校长的司徒雷登作为寓所。1931年,校友们在此聚会,时任燕大教师的冰心先生提议将其命名为“临湖轩”,并由胡适先生题写牌匾。 临湖轩名义上是校长住宅,实际则是学校的公共场所,常用于接待贵宾,召开重要会议,有时还举行年轻教师的婚礼,吴文藻与冰心、费孝通与王同惠的婚礼都是在这里举行的,司徒雷登担任证婚人。这个颇有意趣的场所发生的故事,总是免不了沾染上几分竹影翠色。立刚先生说冰心的文字“那么晶莹明爽,就像被雪澡过的竹叶”,雪后去临湖轩看看那里的园竹,你也许会觉得,原来那翠竹的风骨确是能与人的品性相通的。 很多年前,老讲堂的门前是一片柿子林,秋日结实累累,成为总是人声鼎沸的三角地旁唯一的宁静。王立刚先生曾经这样写道,“这是一些早已被消灭的美丽乔木。霜白而秋实,万柿如灯,说不出的璀璨和温暖。” 柿子林是见证过这样的光景的。那些流连于跳蚤市场和书市之间的北大学子,掏出口袋中不多零钞,换一包破旧的书抱回宿舍,爱不释手。除了小小的书市,柿子林中也藏着跳蚤市场。网球拍、剃须刀、牛仔裤、运动鞋、录音机,甚至洗面奶在这里都可以找到。 后来柿子林被移除,百年讲堂拔地而起,电影或者歌剧,小提琴演奏又或是芭蕾舞剧,这片地方再不寂寞。 浴室旁的那条路种满了梧桐,每到秋天,但凡是骑车,都会有一种一叶知秋的情愫。秋风吹过,落叶铺满小道,也不难理解古人一直钟爱梧桐的原因了。“断香残酒情怀恶,西风催衬梧桐落”,偶尔细雨,更是“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王立刚先生曾写道:“这排美丽的梧桐生长在北大最热闹的地段,多少女孩的雨伞上曾经落过它巨大的叶子,多少男孩的短发上曾经落过它滤下的雨滴。多少个酷夏,人们从它们脚下获得短暂的清凉,多少次冲澡,对它们‘坦诚相见’。” 那些埋藏在落叶下面的故事如今又在哪里呢?也许快乐的日子留在落叶制成的书签,而悲伤的日子,如晏几道诗云:“试将前事,闲倚梧桐。有消魂处,明月夜,粉屏空。” “这颗树斜得很美。就像照水的纳西索斯,简直要一头栽下来。其余三季倒也不怎么觉得,唯独秋天的时候,一树金黄,如同梵高在蓝天画布上刷出来的。”随着近来燕园的改造,如今当年的老树已经难觅踪影。连同这些消失的老树一起消失的,还有即将被拆掉的28楼,围起栅栏的二体。燕园正在改头换面,王立刚先生写下这些话时已是数十年前,如今物事俱迁,那“一树金黄”也只能在老照片里觅得踪迹了。 南门以前是快递的中转站,很多人对南门路边槐树的感情,与骑车载着快递穿过一路斑驳的树荫不无关系。 王立刚先生写道,“每个北大人都有大致相同的开始:因为他们的天分,北大选择了他们。但最后,却有很不同的结局,这一次是他们自己的选择,或者成为北大的骄傲,或者成为北大的耻辱,或者不做选择,而是把北大的印记一一抹除。” 它们目送每一个北大学子的到来,而后者又在毕业时各选出路从此天各一方。而这里的“守门人”周俊业老先生,在紧挨着学校南门,保安室对面的小屋子里,提供免费的“燕园法律事务所”咨询服务,已经超过了三十年。 这片槐树树荫下发生的故事,每天都还在继续。 百年园林,古树参天。六院的紫藤萝,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的白玉兰,“公主楼”前的银杏,老生物门前的七叶树…… 他们从我们尚不在燕园时就存在着,直到燕园里没有了我们。 我们曾沐浴过从它的树叶下漏出的阳光,曾在树下发生过许多故事。这和那些只属于老北大的记忆不同,这是我们的,而且将永远忠于我们。 北大最美的第十棵树,相信你一定已经在心里有了选择。 |
招标网平台地图|Archiver|手机版|机械设计招标网 ( 京ICP备17072296号-4 )
GMT+8, 2024-12-24 01:40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