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一用上“谈”这个字眼儿,再来个单句自然段,加上一个冷峻的句号,装逼气息就喷薄而出了。当然,我可以把标题改成《当我谈装逼时我谈些什么》,最不济也可以是《2014:我要跟装逼犯谈谈》,但实际上我要谈的不是装逼本身,而是人(我)们为什么要装逼。这里需要首先说明的是,我本人就是一个装逼爱好者,只是段位不太高,经常穿帮,下面我会讲一些我认识的高人,他们装起逼来长袖善舞,道法自然,不会像我一样把这两个词儿都用错了。 以前我做产品的时候,常常跟我的上司打架。因为他启动一个项目的理由,不是解决一个用户需求,而是做这个很酷,很好玩。后来有一个项目里,我说这里要加上分享功能,他觉得匪夷所思(最后也没加)。他说:“分享有什么用?我就从来不分享,我身边的人也没分享过。你天天讲需求需求,你倒给我讲讲,分享解决了用户什么需求?”我张口结舌,想说:“装逼啊!”又觉得自己好歹是一个知识分子。这就是装逼太多的坏处。
实际上装逼是一个很大的需求,我认为作为强需求,他完全可以排在“性”前面,列于“食”后面,成为人类第二大强需求。我们知道,强需求需要具备刚性、频度和持续性。吃当然都具备了,所以我们有了点评和饭本。但性需求不具备频度,比方说我,好几年才产生一次需求,估计你们也是这样的。我又在装逼惹,我总是无法控制自己。
而装逼这件事,则同时具备刚性、频度和持续性,终其一生,人们都要装逼。我们可以这么认为:大凡具有一点儿知识的人,都要装逼。我小时候住在农村,30岁以后又回了农村;至今,农村还有很多没有知识的人,比如我的六叔,他是一个智力上的残疾人,他从不装逼。他想吃的时候,就上厨房找我大姑要吃的,想撒尿,拉开裤子就撒——经过我奶奶生前长期的批评教育,他还多少知道背着点人,并且能分清农村的男女厕所了。至于穿的戴的使的用的,他从来不挑,因为他完全不在乎别人怎么看他。但是我们就不行,我们在乎别人怎么看我们,这在我们当中那些常说“我不在乎别人怎么看我”的个别人身上特别明显。因为他们如果真的不在乎,就默默地不在乎好了,没有必要说出来,一说出来,就成了装逼。
这就是说,装逼这个行为的根本目的是“对于自己给他人留下的印象施加影响”。这个需求每天都在发生,并且会持续一生;主观上当然是想施加好的影响,但客观上不一定能做到,这正是因为前面所说的——装逼有高低之分。我觉得在装逼这件事上,如果有100分的满分,我可以拿49分。如果我说我可以拿80分,那就是在装逼的领域里装逼,简直不像话。
装逼这个行为有很多种类,有的想影响人们对其外表的肤浅印象,有的则想触动人们的灵魂。我就想触动人们的灵魂。我把这称为“形象逼”和“知识逼”。鉴于我们都是有点儿知识的人,我们重点说后者。
把我们可以把这种装逼划分为三个段位:
1、在自己懂的领域谈别人不懂的事 2、在自己不懂的领域谈别人不懂的事 3、在自己不懂的领域谈别人懂的事
第一种在学术界最常见。这些人得了学术专业病,听不得别人在饭桌上触犯自己学术领域的一根稻草。一旦别人聊到这里,他就会忍耐一秒钟,然后拍桌大怒道:"老子忍你们很久了,不要在老子面前谈XX专业的事,老子就是学这个的!"这种逼我也装过,但是我是一个能忍的男人,比较持久,不会一秒钟就泻了。我又在装逼惹,我总是无法控制自己。关于学术逼,我遇见最多的前三名是:文学专业、生物专业、心理学专业,但若论其忍住不拍桌子的时间,应该倒着排。创业(cy88365)
第二种人说的就是我。这种装逼的方式,我又称之为“百度逼”,因为它主要依赖百度。这一段本来可以写得很长,约500字,但昨天我看了一条微博,是姬宵发的,他用十几个字就说清楚了,可见我们虽然是同类,但他段位比我高得多。他说:“聊完一场大天儿,发现开了好几百个百度页面。”需要说明的是,一般来讲,百度逼都是见光死,但认识的人告诉我,姬宵见光不但不死,而且脑袋里内置百度,十分可怕。这种装逼界的叛徒,应当寸磔。实际上这类叛徒多得很,且隐蔽性很强。我认识几个人,跟他们在QQ群里聊天儿,我虽然不至于开200个百度页面,也得开十几个,我觉得他们每人至少也得开七八个。但是有一次出去喝酒,酒吧组织了一个知识竞赛,禁止使用移动设备,题面涉及天文地理,历史人文,音乐电影,捧哏逗哏。这些叛徒分工有法,进退自如,很快就拿了酒吧里的第一名,其间没有一个人百度。我坐在其中,一句话也不说,心里默默祈祷着:你们都得死!
第三种人比较可笑,与傻逼很接近了,或者说就是傻逼。装逼与傻逼的区别,我认为在于“对自己和他人的认知能力”。比如我们第二种人,装逼的领域一般都是比较生僻的,自己也多少知道些皮毛。其中段位高的,装得不露痕迹,看起来跟专家差不多。我们唯一怕的就是遇见第一种人,即“学术逼”。他们虽然讨厌,但是能把你打得体无完肤,还问你:服吗?不服还打你,见你一次打你一次。要不然,我们就不首先装逼,而是等比人出来问,才开始百度,那是极为熟稔的。而我现在说的第三种人,则往往一头撞向一个未知领域,开始装逼,最后的结局总是很惨:“什么啊,原来你们都懂,只有我不懂,早说嘛。”这种装逼的水平,已经跟形象逼差不多了。
这些已经扯得太远了,我一开始好像在讲人为什么要装逼。举一个我熟悉的例子吧。我出了一本书之后,有朋友对我说:你现在好歹也是个作家了,微博上说话注意一点啊,天天扯什么产品设计、使用场景,要不就是说聊斋,谁看得懂呀!我赪然怒道:我算什么作家呀!我又在装逼惹,我总是无法控制自己。其实我一听人说我是作家,立刻就会勃起。有一个人发私信给我说:“放心吧,没有人把你当做家,你也就一段子手。”我心说,段子手也不错呀!接受了这个设定之后,我开始注意自己的言行,假装读很多书,好让自己看起来像个作家,谈起读书人的事来也不过分依赖百度。
这就是我装逼的目的:对我给他人留下的印象施加影响。真正的作家不是这么干的,我当然知道了。真正的作家是在作品里装逼的,只是同样有高有低而已。比如王小波天天东扯西扯,从逻辑学扯到哲学,从尤瑟纳尔扯到陀思妥耶夫斯基,也没人觉得他装逼。张大春才扯了两篇儿就不行了。王旭烽嘛褒贬参半,我个人还是觉得她装逼。在我看来,毛姆的逼也装得不太高明,只是比较早而已。纳博科夫比毛姆强一些,但也装逼。这些人加起来也不如我装逼,因为大部分我都没读过,但是我说出来,跟真的差不多。我又在装逼惹,我总是无法控制自己。
现在我们可以相信,人之所以要装逼,正是因为在乎比人怎么看自己。人们不在乎的话,品牌就会失去意义。只要是品牌,都可以用来装逼,包括老干妈。即使没有品牌,也可以装逼,比如拖鞋和草帽。我有个朋友,每着百鹑衣逛星光天地,服务员都吓尿了,殷勤倍至,以为是何方世外高人。这正是她的目的,可见装逼有很多种方式,有好有坏,有高有低。装得好,不但可以让别人像你希望的那样看自己,客观上还能赏心悦目,或是进行文明传承。比方说,如果两个百度逼在群里聊文学,谈到清代拟晋唐小说时叹道:“志怪末流,又坠入因果谈。”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是百度出来的,只要你也百度一下,就会知道这是鲁迅说的。但是假设有第三个人在看,而前两个人百度得又恰好没出错,那么一次伟大的文化传承就完成了。所以干嘛不让人装逼?利国利民。
最后要说的是,装逼对别人印象的影响,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所以装逼需要些技巧,以及对自己和他人理性准确的认知能力。知识逼和形象逼有个区别,形象逼只在乎自己在别人眼里牛逼不牛逼,而知识逼还多一条:我比你牛逼。有个知字开头的网站,里面的知识逼简直比人类口腔里的细菌还多。这种网站上多了,就会变得跟我一样,好为人师,总想证明自己在某一方面比别人牛逼。问题是,你得真的有这么一方面才行。就算有,还得选好对象,别撞枪口。你要是给福根儿发一封豆邮,指导她怎么成为豆瓣红人,后果简直不堪设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