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唯成功者能本色——35岁以前成功的黄金法则

2014-12-4 09:18| 发布者: 雨点| 查看: 498| 评论: 0|原作者: 王大庆|来自: 35岁以前成功的12条黄金法则:11个需避开的成功陷阱

摘要: 1.以苦为劳:竞争时代,成功只以结果为标准,不问过程。1)竞争时代:只有功劳,没有苦劳在计划经济时代,一些没有做成事的人常常用“没有功劳,还有苦劳”来为自己辩解。是的,不管成果如何,只要你付出了努力,人 ...
1.以苦为劳:竞争时代,成功只以结果为标准,不问过程。

1)竞争时代:只有功劳,没有苦劳

在计划经济时代,一些没有做成事的人常常用“没有功劳,还有苦劳”来为自己辩解。是的,不管成果如何,只要你付出了努力,人们也看到你做事兢兢业业,有关方面会为你安排一个好的位置,让你满意。

但是,商业时代以效率为先,靠业绩说话;不管你多么辛苦,不管你多么忙碌,如果你缺乏效率,没有业绩,那么一切辛苦皆是白费,一切付出均没有价值。一切用成功说话,只有成功,你的付出才能得到回报,你经历的苦难才有价值。这是一个靠业绩说话的时代,在这个时代,只有功劳,没有苦劳。

曾是瀛海威信息通讯公司总裁的张树新,在向股东大会提出辞职时说:“过去三年瀛海威全体员工一起,经历了不断的磨练和曲折,几乎犯过这个行业所能犯的所有错误,这对业界和整个信息产业都是一笔财富。”但她同时又说:“尽管我们付出了很多苦,付出了很多感情,尽管我们依然自认为很优秀,可我们毕竟没有赢。胜者为王,市场是残酷的。”她的话道出了“竞争时代,崇尚强者”的道理。你要想让你的辛苦和努力值得,你就必须成功。

2)成功是消除痛苦的最好解药

竞争时代,成功只以结果为标准,不问过程。虽说商业时代只有功劳,没有苦劳,可是不经历苦劳,也无法得到功劳,天上不会自动掉下馅饼,世上没有白吃的午餐。即使侥幸得到这些,也不能称之为成功,那叫做运气。而运气是靠不住的。所以,那个“守株待兔”的农夫,只好因庄稼荒芜而饿着肚子。

一次,有位朋友问跟我一起创业时的伙伴曹清:当初跟我创业时有什么感觉,苦不苦,累不累。他当时回答说:是苦一点,累一点,但现在想起来也没什么,只觉得挺好玩的。他之所以感到挺好,并为此感到快乐,这固然与当时的青春年华有关,但更主要的是他取得了成功,而成功化解了他当初所经历过的辛苦。如果他中途放弃,或因故没有取得成功,那他决不会是现在这种回答。所以,成功是消除痛苦的最好解药。

3)这个世界永远属于强者

有点历史知识的人都知道,强者一直主导着这个世界的历史,就像经济界中大公司制定也即决定所在行业的行业标准一样。

自近代以来,中国国势衰微,积弱疲弊,备受列强欺侮凌辱。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国作为战胜国,摆脱了作为战败国的德国的侵略和压迫,可是在战胜的协约国集团内,中国还是分享不到任何胜利的喜悦。由列强把持的战后分赃会议,竟然把德国以前在华取得的利益转让给日本!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中国又是战胜国,可是由头号强国美国所主持的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竟然让在中国残酷地进行活人解剖、实行细菌战的侵华日军头目石井四郎逍遥法外。原因是,美国想取得日军在华进行活体实验的研究资料,竟以保护石井四郎不受审判为交换条件。这个最违反人道、最没有人性的杀人恶魔因而逃脱了被送上绞刑架的命运。

现在创巨痛深的朝鲜半岛的南北分裂,也是美、苏全球争霸、强权政治的产物。

这就是强者的逻辑。强者制定游戏规则。你要想制定游戏规则,你就必须成为强者。

强者逻辑在当下的社会中表现得更为突出。在竞争激烈的企业界等领域,变化日新月异,一旦经营不善,就会被淘汰出局,连国家也以企业做大做强相号召。可见,崇尚强者为竞争时代之大势所趋。

2.标榜“怀才不遇”:没有怀才不遇,只有寻找机遇。

有位青年时常对自己的贫穷发牢骚。

有一天,他终于鼓足勇气敲开了一位富翁家的门,希望那位靠白手起家的富翁能够告诉他一些关于致富的秘诀。

没有怀才不遇,只有寻找机遇。“你一定想知道我是怎样白手起家的吧?”一进门,富翁首先问道。

“您是怎么知道的?”青年暗暗地对富翁的判断表示惊讶。

“因为在你之前,已经有很多位自以为一无所有的人来找过我。来时他们确实贫困潦倒而且牢骚满腹,但走时俨然个个都成了富翁。你也具有如此丰厚的财富,为什么还抱怨不止呢?”

“它到底在哪里呀?”青年急切地问。

“你的一双眼睛。只要你给我一只眼睛。我可以用一袋黄金作为补偿。”

“不,我不能失去眼睛!”青年大声回答道。

“好,那么让我要你的一双手吧!这样我就可以把你想得到的东西都给你。”

“不,双手也不能失去!”青年尖叫道。

“既然有一双眼睛,你就可以学习;既然有一双手,你就可以劳动。现在你看到了吧,你有多么丰厚的财富啊!这就是我所谓的致富秘诀。”富翁微笑着说。

青年听了,如梦方醒。他谢了富翁,昂首阔步地走了出去,俨然自己也成了一位富翁,因为他知道他已经拥有了致富的本钱。

抱怨怀才不遇的人永远落在他人之后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人都像这位青年那样,不是抱怨命运不公,就是抱怨无人识用,“怀才不遇”成了他们安于贫困的避风港。

心理学家作过一个实验:将一只饥饿的鳄鱼和一些小鱼放在水族箱的两端,中间用透明的玻璃板挡开。刚开始,鳄鱼毫不犹豫地向小鱼发动攻击,失败了,但毫不气馁;接着,它又向小鱼发动第二次更猛烈地攻击,它又失败了,并且受了重伤;它还要攻击,第三次,第四次……多次攻击无果后,它不再攻击了。这个时候,心理学家将挡板拿开——等等,请问:鳄鱼还会攻击那些小鱼吗?它不再攻击小鱼了。它徒然无望地看着那些小鱼在他眼皮底下悠闲地游来游去,放弃了一切努力。

遗憾的是:像这条鳄鱼一样,我们很多人在多次的挫折、打击和失败之后,就逐渐失去了战斗力。激情死了,梦想死了,剩下的只有黯淡的眼神和悲伤的叹息,他们开始感到无奈、无助、无力。为了掩饰失败带来的耻辱和不安,他们努力为自己寻找各种各样的借口:为什么要让我上山下乡;这个社会太不公平;我没有文凭;我长得不漂亮;我没有关系;我讨厌吹牛拍马;我太善良,我憎恨尔虞我诈;如果给我机遇,我也会发财;知足常乐;“从从容容平平淡淡才是真”……结果是:他们依然贫穷,依然怀才不遇!

“怀才不遇”是人们送给失败者的最大安慰,也是最大欺骗,是人们最应该避免的成功陷阱之一。“怀才不遇”者总是在发牢骚,抱怨社会没有为他们提供相应的舞台,给他们以施展才华的机会。我认为,“怀才不遇”是人生成功最大的陷阱。机遇从来都青睐有准备的头脑。一个渴望成功的人应该主动寻找机遇,创造机遇,而不是等待机遇。对于所谓的“怀才不遇”者,我想说:世界不因你而存在,也不会为你而存在,除非你被人们奉为“救星”或者“救世主”什么的。

所以,凡是自称为“怀才不遇”的人,无一例外地都是失败者。“怀才不遇”是人们送给失败者的最大安慰,也是最大欺骗,是人们最应该避免的成功陷阱之一。

3.想发横财:想发横财的人,寄希望于“意外”而非“努力”上,所以与成功背道而驰。

中国自古就有“马无夜草不肥,人无横财不富”的俗谚。这是一种典型的贫穷的思维。那些既贫穷又没有赚钱途径的人,常常把致富的希望寄托在发一笔横财上。所有那些给穷人提供发财机会的地方,如彩票发行点、证券交易所、赌场等,都人满为患,尽管能发财的机率极其微小。

想发横财的人,寄希望于“意外”而非“努力”上,所以与成功背道而驰。有些人确实侥幸地通过这些碰运气的行为得到一大笔钱,暂时地成了富人,但这远远不是什么成功者。

有人曾对买彩票中大奖者前后生活状况做过调查统计,结果表明:有80%以上的中彩者生活又回到了未中彩之前的贫穷状态,并做着原来他不愿意做的营生。

事实上,就中国股市来说,经过12年的风风雨雨,中国股市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从2001年下半年以来,中国股市陷入了长达一年半的下跌和疲软状态。到目前为止,根据这12年来的相关统计,投入股市的资金约为23000亿元(换成了股票的资金),因为股价下跌、缴纳各种税费等,如今的证券市场的流通市值只剩下了13000亿-14000亿元。也就是说12年来股市黑洞共吞噬了近万亿的资金,如果排除其他背景的资金损失,那么中国普通老百姓家庭的资产在股市上至少流失了数千亿元。

在这方面,不妄想一夜暴富,既能当老板又能睡地板的温州商人会给我们以启示:

温州商人群体的崛起日益引起关注。他们的经商“秘诀”也日益引起专家学者的研究兴趣。人们公认,温州商人非常能吃苦,意志非常坚韧。温州商人自己通俗的说法是,既能当老板,又能睡地板。即使是生意已经铺得比较大,温州商人仍会像初创时期一样拼命工作。

那些看起来没什么钱赚的小生意,温州商人也不会嫌弃。几分钱的螺丝螺帽,几角钱的小元件,他们都会认真对待,把小生意当作事业来筹划。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温州商人几乎都不炒股。在几次股市热潮中,温州商人集体“缺席”,作壁上观。一向头脑灵活的温州商人竟然“放过”了暴富的机会,一时成为上海报纸的“新闻”。温州人敢闯,但不乱闯。温州商人在积累财富的过程中,非常有耐心,不妄想一夜暴富。一旦看准某项业务,就会扎下根来,踏踏实实地做事、赚钱。

当年,三株集团盛极一时,年过六旬的三株总裁吴炳新曾语重心长地对血气方刚的巨人总裁史玉柱说:“不该挣的钱别去挣,天底下黄金铺地,不可能通吃。这个世界诱惑太多了,但能克制欲望的人却不多。”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两个人后来分别成了中国企业家中因“超常规扩张”和“超常规多元化”而失败的典型。

80%以上的中彩者生活又回到了未中彩之前的贫穷状态,并做着原来他不愿意做的营生。请看三株的疯狂扩张速度:1994年,吴炳新设定的发展目标为 1994年销售达1亿,1995年保3亿争6亿,1996年保9亿争16亿。但1995年制订的第一个“5年计划”却将这一发展目标翻了几倍:1995年将争6亿改为争20亿,而1996年要达到100亿,1999年则要达到令人瞠目的900亿。按照这一宏伟的构想,三株的年增长速度最高可达 1600-2000%,甚至在达到600亿年销售额后,最低增长率也要达到50%。

而以软件起家的巨人集团,在其辉煌期,业务曾横跨电脑、保健品和房地产三大领域,最终却因规模太大、战线太宽而陷入资金危机,不能自拔。

一夜暴富的投机性也使秦池最终从“标王”的宝座上跌到失败的谷底。秦池的“标王故事”在中国已经家喻户晓。一个贫困山区的县属小厂在一夜之间“誉满神州”,“每天给中央电视台送去一辆桑塔纳,赚回的是一辆豪华奥迪”,继而又“每天送去一辆豪华奔驰,赚回一辆加长林肯”。然而,秦池仅风光了两年,便黯然失色,难以为继了。

中国企业家应该记过吴炳新的那句话:“不该自己赚的钱就不赚。”还要向国外的CEO们学另一项本领:会扩张也会退出。近年来,世界著名大公司不断传来“退出”的信息:西门子公司忍痛卖掉彩电生产线;飞利浦出让生产大家电的子公司,百事可乐为集中精力打败对手,不得不放弃饭店和快餐业。去年,菲利普·莫里斯公司着手拍卖“非核心业务”,并进行裁员和重新整合;通用汽车公司也将出售15家零件厂,以进一步提高竞争力。

在市场越来越规范的情况下,“一夜暴富”的投机性将会越来越没有市场。想发横财是应该避免的一个成功陷阱。

4.耍小聪明:爱耍小聪明、占便宜者,必吃大亏。

我一向认为,耍小聪明、爱占便宜是国人的痼疾,也是成功的陷阱。

耍小聪明表现方式有很多,少数中国人在美国的表现就是其中的典型:

爱耍小聪明、占便宜者,必吃大亏。在美国,信用卡公司规定,开户、销户都是免费的,更换磨损了的卡片却要缴手续费5美元。中国一位留学生在去更换卡片被要求交钱时便提出:既然如此,我干脆先销户,再重新开好了。信用卡公司的工作人员听了,便觉得不可思议,他说:“从来没有人向我们这样提出过问题。”但逻辑上又觉得留学生所讲是无可辩驳的,便说:“好了好了,我替你付这5美元吧。”于是这位同胞免费更换了卡片。

再比如,一些商店规定,买某一件商品按原价,再买第二件则按优惠价。一些华人同胞便先买一件再买第二件,各开一张收据,之后,把其中一件以原价退掉,于是达到了买一件而享受优惠价的目的。

不仅如此,占了这种小便宜的国人还自以为得计地声称:“美国人最傻了。”“美国人是打酱油的钱不能买醋。”这些同胞也不想一想,如果美国人真像他们所说的那么愚蠢,怎么可能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呢?就是这样一个国家,早在20世纪初,即被写作《大同书》的康有为称之为他所描绘的理想的“大同”社会。

不要耍小聪明,老板的眼睛都是雪亮的爱耍小聪明、爱占便宜的人总想占便宜:占他人的便宜,占合作伙伴的便宜,占规则的便宜……结果是,他们把自己的活动空间搞得越来越狭小,这正是“聪明反被聪明误”,爱耍小聪明、爱占便宜的人常常是为了小小的眼前利益而丢失了长远的利益。

所以,爱耍小聪明、爱占小便宜是成功的陷阱。一个在小事上斤斤计较的人,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

5.盲目跟风,人云亦云,人做我也做:成功的过程,就是一个形成并保持自己独特个性的过程。

受“枪打出头鸟”“出头的椽子容易烂”等传统思想的影响,中国人很少有自己独立的个性,在“法不责众”法制观念下,跟风走、随大流成为人们明哲处世的保险做法。然而,市场经济是以自由、平等为基础的经济,而自由、平等必须以独立为前提,而独立则必然要突显个性。所以,这是一个独立、自由,张扬个性的时代,成功也以有主见为前提条件。我从没见过没有主见、人云亦云的人获得成功的。

唯成功者能本色

独立,是任何一个渴望成功的人必须具备的品质,也是成功必须坚持的一个原则。包括独立的经济能力、独立的人格、独立的思维等等。

但在现实生活中,不管有意还是无意,我们每个人多多少少都在掩饰自己,尤其当我们在公众场合或者从事自己认为比较重要的事情时,表演的痕迹就愈加明显。是什么原因促使我们这么做呢?我认为,我们还没有建立起自信,还没有取得足够大的成功以支撑我们保持自己的本色。从这个角度说,唯成功者能本色。

贝蒂·福特成为美国第一夫人时,她即以坦白率真而闻名。当那些紧追不舍、到处挖掘新闻素材的记者问到她对各种问题的观点时,她总是直率而坦白地回答。有一次,一个冒失的记者甚至问她和丈夫做爱的次数,当时她竟能从容不迫地回答:“尽我所能的多。”另外,她从不隐瞒有关她早期精神崩溃及服用药物、酒精等不怎么“光彩”的过去。福特夫人这种坦诚的个赢得了美国人民的喜爱。

成功的过程,就是一个形成并保持自己独特个性的过程。教皇保罗八世是一个非常受欢迎的人。他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而且身体肥胖,但他从不掩饰自己的身世,也不避讳肥胖的身体缺陷。在他当上教皇后,有一次去拜访罗马的一所大监狱,在他祝福那些犯人时,他坦诚地说他这一次到监狱是为了探望他的侄子。很多人认为他是耶稣的化身,除了他知道怎样分享别人苦乐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保持本色,从不刻意掩饰。

在我们中国,在现实生活中,要保持自己的本色是很不容易做到的。当年中美两国领导人恢复历史性的会晤时,尼克松在后来曾对当时的场景作了一番描述。他说周恩来小心翼翼地“将聚光灯照在毛泽东身上”。连大智大勇如周恩来者都是如此,何况一般的平民百姓。当然,那是在一种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普通民众在日常生活中完全不必要如此,不必要如此不等于没有。事实上,我觉得很多人的情不自禁的掩饰,除了文化背景原因之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没有取得足够的成功来支撑自己露出本色,并保持本色。

形成并保持自己的个性

伟大的剧作家莎士比亚曾说:“你是独一无二的。”这是对个性最高的赞美。

人的成长的过程是一个逐步认识自我、确定自我的过程。每个人都有自己特定的个性,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认识到这一点,或者既便认识到这一点,也未必马上就能确定适合自己的那种特性。因为人生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个自我创造的过程。人是在创造自我的过程中逐步地显露个性、塑造个性和形成个性的。所以,形成并保持自己个性并不是一个容易的过程。比如,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几乎每个人都经历过一个模仿期,尤其是从事艺术工作的人。模仿是上帝赋予我们的秉性,也是我们的能力之一。在涉世和从业之初,模仿是可以的,甚至是必要的。因为模仿也是我们认识自我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但是,模仿只能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上帝是以多样性来塑造这个世界的。造物生你,是让你成为真正的自己。任何雷同,都会使其中的一方失去其存在的意义,所以,你可以模仿别人,但千万不要让自己成为别人。你就是你自己,你一定要找到你自己的独特之处,造就自我,形成并保持自己的个性。

那么,如何形成并保持自己的个性、创造自己的个性魅力呢?

第一、要积极塑造自我。人生不像草木,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人是有能动性的,人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个创造的过程,也就是一个创造自我的过程。所以,你一定要采取积极的态度,积极地行动,按照自己希望的那种样来塑造自我,使你成为自己希望成为的那种人。

人是在创造自我的过程中逐步地显露个性、塑造个性和形成个性的。第二、接受真实的自我。这种接受包括一切缺陷、过失、短处、毛病以及我们的优势与长处,做到自我承受。当然,你一定要明白,你的这些弱点和缺陷是属于自己,但不并等于自己。有了缺点,并且知道自己的缺点,会使我们改正缺点的努力更具有针对性,也使我们自我进步的努力更有意义。

第三、脱下面具。这个问题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很难。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总是处在表现自己和保护自己的冲突之中。一方面,得到尊重的渴望,要求我们自我表现;另一方面,保护隐私、维护自身安全等的需要,又让我们不敢真实地展现自我。要解决这个问题,既需要有相适应的大的社会文化环境,也需要个人的努力,用成功来证实自我,保持自我。

6.小富即安,知足常乐,不思进取: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知足常乐”是国人奉行的一种调整心态、保持心理平衡的方法,但现在经常被一些人庸俗化为对待事业和工作的一种态度,从而得过且过,不思上进。

我始终认为,成功就是人生价值的最大化,换句话说,就是最大程度地发挥了天赐潜能。那么天赐潜能到底有多大,这谁也说不清楚。但可以肯定的是,你只有去做、去尝试,才有机会认识自己的潜能,发挥自己的潜能。在现实生活中,就是要不断地给自己树立新的目标,使自己不断地奋斗。

汪中求在《营销人的自我营销》中的说法我比较欣赏:人就是要跟自己过不去。人要对自己有一点刻薄,才有可能使自己取得进步,获得成功。让自己艰苦起来,让自己受勤奋的折磨,这样的人才会有动力,而且富有成就感。

小富即安、不思上进的人,不可能取得大成绩我自己就是在不断地否定自我、挑战自我的过程中取得成绩的。当初创立公司时的目标并不高,想着只要能够赚个几十万就收手不干了。我没想到,我很快地就实现了这一目标。如果我满足于第一次实现的目标,公司就不会发展到现在这种规模了。

根据我的观察,人们失败的两个最主要的原因,一个是畏难中途放弃,另一个就是满足于已有。

“天下真不知有多少人一无所成,原因就是他太容易满足了。”拿破仑·希尔说:“天下真不知有多少人一无所成,原因就是他太容易满足了。要求进步的第一步,就是绝对不可停留在现有的地位。不满足于现状可以帮助你不断获得新的成功。”

7.掩饰错误:掩饰错误往往要比承认错误花费更大的代价。

美国总统罗斯福于1912年在新泽西州的一个小镇集会上,向文化层次较低的乡下人发表了一篇演讲。当他在这篇演讲中说到女子也应踊跃参加选举时,听众中忽然有人大声喊道:“先生!这句话和你五年前的意见不是大相径庭了吗?”罗斯福不是回避或者掩饰,而是聪明地回答道:“可不是吗?五年前,我确实另有一种主张的,现在我已深悟我那时的主张是不对的!”

他的这种坦白、忠实、诚恳、亲切的回答,不但使那位问话的人获得了满意的答复,就是其他听众也丝毫觉察不出他有什么不安的情绪。

每个人都会犯错误,这个道理人们都懂。当别人犯错误时,我们总是希望他们能够承认并加以改正,可是当这种事发生在自己身上时,很多人都采取回避态度:或者为保全颜面,或者出于承认错误则有不如人的感觉。于是很多时候,人们不愿意承认自己的错误。这就造成了人们相互交往的障碍,因为每个人都坚持自己是对的,而各自的观点分明是不同的,甚至是对立的,于是便留下了埋怨、不满和争执,轻则影响相互之间的关系,重则影响自己的做人形象,同时,掩饰错误的行为会使你背上沉重的心理包袱。

所以,不肯承认错误、“保全面子”的做法,最容易使人错上加错,等于让自己背上沉重的包袱。相反,如果勇敢地承认错误,才会帮你在成功路上有所收获。

掩饰错误往往要比承认错误花费更大的代价。最大的错误,就是不承认错误。当你准备坚持任何事情时,最好先仔细想想你的坚持,是否因为你确有毫无瑕疵的理由?还是因为你只是为“保全面子”而已?如果你觉察出有保全面子的因素在内,那么请你及早抛弃你的坚持。因为为“保全面子”而采取的任何行动,都只能使你处在最容易受到攻击的地位,被动地采取守势。

8.着力于克服弱点:要将精力用于发挥优势上,而非克服弱点。

无论在战场上,还是在商场上,人们都懂得发挥自己优势的道理,但如何对待自己的弱点或者说劣势的问题,人们存在着两种误区。一是在发挥自己的优势的同时,要弥补自己的劣势;二是在发挥自己的优势的同时,要克服自己的劣势。我认为,一个人应该将精力用在如何发挥自己的优势上,而不是用在如何弥补或者克服自己的弱点上。

大家都知道,一个人的弱点或者说缺点,就像物理学上的位置变化一样,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即是相对于不同的参照系而言的:从这个角度来说是缺点;而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则可能是优点。而且,“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一个人花在弥补缺点、克服弱点上的时间所产生的效益,要比发挥优势上的时间所产生的效益低得多。比如说,我是一个比较木讷的人,不善于在大庭广众之下说话;但是我比较敏锐,对周围形势的判断比较准确,善于抓住对方的心理。如果我把时间和精力用在改变和克服说话木讷上面,可能今天还在为克服不了这方面的弱点而感到自卑呢,哪还有心思来干自己的事业呢?

对自己的缺点、劣势、弱点要用放大镜来看所以,我的原则是,一定要发挥自己的优势,着力在如何发挥自己的优势上下功夫,最大程度地发挥自己的优势,也即最大化地创造自己的价值。对于所谓的缺点、劣势、弱点,应该想办法避免,而不是想着怎样克服和弥补。

一个人花在弥补缺点、克服弱点上的时间所产生的效益,要比发挥优势上的时间所产生的效益低得多。奥托·瓦拉赫是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他的成长过程说明:一个要想成功,一定要找到自己的优势,并最大程度地发挥自己的优势。

在开始读中学时,父母为他选择的是一条文学之路。不料,一个学期下来,老师为他写下了这样的评语:“瓦拉赫很用功,但过分拘泥,这样的人决不可能在文学上有所成就。”

父母只好尊重儿子的意见,让他改学油画。可瓦拉赫既不关心构图,又不会润色,对艺术的理解力也不强,成绩在班上倒数第一。学校的评语更是令人难以接受:“你是绘画艺术上不可造就之才。”

面对如此“笨拙”的学生,大部分老师认为他成才无望。只有化学老师认为他做事一丝不苟,具备做好化学试验应有的品质,建议他学化学。于是,瓦拉赫智慧的火花一下子被点燃,在同学当中遥遥领先……

瓦拉赫的成功,说明了人的智能发展不是均衡的,都有强点和弱点。一个人一旦找到自己智能的最佳点,便可能取得惊人的成绩。所以,一定要想方设法发挥自己的优势,而不是全力弥补自己的劣势。

与最大程度地发挥自己的优势相应的,就是要形成自己的特色。

9.反复跳槽:不断选择造成的浪费,是人生最大的浪费。

汪中求在《营销人的自我营销》一书“人生定位”一节中讲了一个很好的道理:人的一生的发展,或者是沿着专业的方向发展,或者是沿着行业的方向发展;不能在专业或者行业之间跳来跳去,并认为不分专业、行业地盲目跳槽,是人生的最大浪费。

不断选择造成的浪费,是人生最大的浪费。我非常赞同他的观点,人生最大的浪费,是选择的浪费。我自己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从事电梯业之前,我曾干过很多行,但由于转换频繁,哪行、哪业都没有深入进去,结果是一无所获。现在是一个专业分工非常精细的时代,一个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样样精通,在每个行业或者专业里都获得成功,而只能选择其中的一个行业或者专业,长期地干下去,从而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所谓核心竞争力,就是在某行业或某专业里,你有绝活,有别人不具备的优势,就是俗语所说的,“有了金刚钻,敢揽瓷器活。”

而跳槽太过频繁的人,往往得不偿失。因为工作能力的培养,都要经过一个相对长的时间才能真正掌握,如果经常跳槽转行,往往容易成为万金油,即什么都会一点,但什么都不精通、不专业,只好一直做不需要精通的初级工作。

频繁跳糟不可取还有,对于那些经常炒公司鱿鱼的应聘者,招聘单位往往心存芥蒂,担心你到他们公司后也干不长。用人单位的主管往往是疑人不用,如果对你有疑心,你就很难有出头机会。

对于白领来说,更是如此。白领人的职业定位,决定了他们的成功和收获不可能超越公司的成功。只有公司成功了,白领人才能成功。试想一下,如果美国通用电器公司是个糟糕透顶的企业,那么怎么会有总裁韦尔奇的成功?跳槽可能会增加白领人的收入,但这种个人收入的增长,与一家企业由小到大而给员工带来的收入增长是无法相提并论的。洪小莲是李嘉诚的秘书,几十年来一直追随李嘉诚,她从几千元的工薪族,做到身家上亿的工薪族,享受的是公司成长的回报。这种回报并非是因她个人的学识和经验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而得到的等价交换,很大程度上仅仅因为她忠诚地呆在这趟车上。

与从微软出来的吴士宏相比,联想集团的杨元庆就是个成功的白领人,他至少懂得为自己保留享受公司成功的机会。

即使在跳槽频繁的美国,那些忠心耿耿为公司服务的人,同样受到人们的尊敬。我们喜欢看NBA的比赛,那些球员这两年与这个队签约,过两年就换到另外一个队,可能他们有机会得到冠军,但他们并没有受到球迷真正的爱戴。最典型的例子是卡尔·马龙,他服役于犹他爵士队18年,与斯托克顿在犹他州被奉为神明,是忠诚的象征,但为了在退休之前获得一枚冠军戒指,于2003年转投湖人队,结果被当地球迷列为第二号最受反感的人物。相反,大卫·罗宾逊在他17年的职业生涯中,一直为马刺队服务,并带领马刺队两次夺得NBA总冠军,于2003年完美谢幕。他的50号球衣也永久退休,被高高悬挂在马刺主场,成为一种荣誉的象征。

对于那些经常炒公司鱿鱼的应聘者,招聘单位往往心存芥蒂,担心你到他们公司后也干不长。用人单位的主管往往是疑人不用,如果对你有疑心,你就很难有出头机会。不一定自己创业才是成功,如果你能在公司里变成金领,变成打工皇帝,那也是一种成功。频繁跳槽者肯定没戏。

10.不择手段:不择手段的人,往往是用手段为目的挖掘坟墓。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是被我们的祖先信奉了千百年的经营信条,但今天的很多年轻人,缺乏信仰,唯利是图,他们崇尚厚黑学,做事不择手段。

卡耐基曾告诉我们一个有关“圆滑的斯坦利”这个人的一些事:

他是一个戴着太阳眼镜、参加你的婚礼的人,而当你把结婚照片拿给朋友看的时候,他们会问,那个赌徒是谁?

在学生时代,他被认为是最聪明的人——还有谁能写出他那种得到“甲”的论文?

你瞧,他很重视分数,正如他重视朋友一样,因为在这个世界上,他最关心的是,他是否受人喜欢。如果你属于民主党,他就属于民主党。如果你是共和党,他就是共和党。如果你是个法西斯党,那上帝只有保佑我们了。他是很会表现仁慈的人——卡耐基看过他送给朋友电影票、洋酒、任何东西,只差没付钱请人去马上杀鸡。

每一个人都知道“圆滑的史坦利”这个人,他为了推销自己,什么都做得出来,但他的方法全都错了。

很多年轻人刚走出校门时,往往都是满腔热血,充满了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但是社会现实往往并不是他们想象的那么简单。他们或者因为找不到工作而受到打击,或者在单位工作遇到不公正待遇而感到失望。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往往容易走极端,进而信奉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极端实用主义的思想,变成了圆滑的“斯坦利式”人物。

不择手段的人,往往是用手段为目的挖掘坟墓。如果你在走向社会之初,就成为一个不择手段的人,那么你可能因眼前的小利而丧失长久的利益。比如有的人,在公司做销售刚入门,就认为自己是什么都懂的老手了,吃回扣,甩单子,为自己的利益不择手段。更可怕的是,他们往往自以为得计,其实,哪个公司的老板都不是傻瓜,他们这样做等于是用蝇头小利买断了自己的前程。

1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满足自己的目的,需要通过服务别人的手段来实现,所以应尽力满足别人的需求。

中国人一直奉行孔子所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观念并将其作为与人交往的准则。这一说法从浅层次上说,是指自己不喜欢的东西,不要送给别人;从深层次上说,是指如果你不想别人以你不喜欢的方式对待你,那么你就不要以此方式来对待别人。

这种观念是典型的儒家注重内省的自我修养方式的一种体现,在一定程度上适合了农业社会交往方式的需要,同时反过来也强化了这种方式。但是,随着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形成。从商品价值实现方式的角度来看,市场经济的最大特点,就是商品的价值都是通过别人来实现,也即每个人都是为别人服务的。如果你想实现商品和服务的价值,你就必须让你的商品和服务得到对方的认可。这样,“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观念已经不能完全反映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交往的需要,适应这种需要的是服务别人的观念。从整个大的社会链条来说,一个人以为自己打算开始,以服务别人结束。简单一点说,就是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为自己的好坏,取决于为别人做得怎么样。所以,聪明人懂得如何去满足别人的需要。这种观念反映到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上,就应该是急人所急,济人所需,投其所好。

聪明人懂得如何去满足别人的需要。

本文节选自 王大庆《35岁以前成功的12条黄金法则:11个需避开的成功陷阱》

支持

反对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招标网平台地图|Archiver|手机版|机械设计招标网 ( 京ICP备17072296号-4 )

GMT+8, 2024-11-8 09:16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