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华为?

2015-2-28 14:02| 发布者: halfsmoke| 查看: 773| 评论: 0

摘要: 任正非,华为的创始人与当家人,20多年来没有接受过任何一家媒体的采访,人们在财经媒体举办的论坛中,从来见不到任正非、孙亚芳的身影。即便在今天,华为已全面调整了自身的对外宣传战略,任正非还给自己申请了一项 ...
任正非,华为的创始人与当家人,20多年来没有接受过任何一家媒体的采访,人们在财经媒体举办的论坛中,从来见不到任正非、孙亚芳的身影。即便在今天,华为已全面调整了自身的对外宣传战略,任正非还给自己申请了一项“特权”:“你们任何人应该都可以接受采访,我就免了。我的性格不适合与媒体打交道。”

     人们的心态是吊诡的,越是神秘就越想知道。或许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市面充斥着大量关于华为的书籍,至少有50本以上,但实际上,它们中的许多作者,根本没见过任正非,甚至,也没有去过华为……在这些书中,揣测远多于事实。

在这些背景下,田涛、吴春波的这本《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华为》,就显得更加令人期待。田涛是任正非多年的好友,10年以上时间近距离观察华为,而吴春波,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自1997年前后参与起草《华为基本法》开始,就一直担任华为管理顾问,甚至有坊间传言,吴教授是任总身边的一支笔。这些都增加了这本书的分量。
书名起得比较吓人,连作者自己都说,“笔者用了一个可供讨论的题目——‘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华为’”。据了解,这本书最早的书名叫《卓越与孤独》,但是当吴春波教授将此信息透给华为轮值CEO徐直军,他的第一反应就是,书的名字太虚了,而且华为哪里够得上卓越,能不垮掉就不错了。徐的这个反应给两位作者带来不小的震动,后来他们考虑,“一部华为发展史就是一部危机管理史”,华为之所以能够成功,没有垮下去,靠的就是围绕核心价值观的长期自我批判,因此之故,有了现在的书名。
也许,许多人看来的“避重就轻”,恰恰是两位作者想要表达的“避轻就重”。书的副标题写得很清楚——“任正非的企业管理哲学与华为的兴衰逻辑”。也许,抛开所有枝枝蔓蔓的管理工具、技巧,最重要的还是“企业哲学”这根主干——任正非在关键的时候是如何想的,华为又是怎么做的。从这个角度而言,此书切中了管理的命门。
而在我看来,这本书可以单拎出来一条线——任正非在读什么——因为你在这本书中,能够很明显地感受到这位卓越而孤独的管理思想者——任正非自己在一次华为国际咨询会议上讲:“……我个人与任何政府官员没有私交关系,没有密切的工作伙伴;与中国任何企业家我没有往来,除了联想的柳传志、万科的王石,在20年中有过两次交往外;也没有与任何媒体任何记者有交往。我个人的私人生活很痛苦,非常寂寞,找不到人一起玩。和基层员工离得更远一些,为了公司能够平衡,我得忍受这种寂寞,忍受这种孤独。”

这么多年,这位几乎没有任何朋友,也从来不接受采访、不抛头露面的大企业家,几乎每年都要穿越世界各大洲若干次,每年的航空里程接近几十万公里。他几乎没有什么私人交际,闲暇时间和飞机上的时间大部分都用于阅读和思考。任正非对许多问题都不太懂,如技术、市场,乃至管理,但是,在企业哲学方面,他是华为当之无愧的领军人。
任正非说,“我20年主要是务虚,务虚占七成,务实占三成。”他将自己的角色定位于:学习、思考、交流、传播。

以下,我们将任正非的阅读与思考,按照《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华为》这本书的章节整理出来,以飨读者。
任正非给高管们推荐过一部电视剧《身份的证明》,其实,这么多年,华为也不断地要向别人证明自己的“身份”。
——摘自《引子 企业管理哲学:华为成功的神秘力量》

2001年7月,公司内刊《华为人》报上,有一篇文章题目为“为客户服务是华为存在的理由”,任正非在审稿时,将其改为“为客户服务是华为存在的唯一理由”,他认为:华为命中注定是为客户而存在的,除了客户,华为就没有存在的任何理由,所以是唯一理由。
2009年,任正非在游览四川都江堰时,从李冰父子治水的故事中得到启示,写了一篇《深淘滩,低作堰》的文章,第一次明确提出:“将来的竞争就是一条产业链与一条产业链的竞争。从上游到下游的产业链的整体强健,就是华为生存之本。”
常识推到极致就是宗教。这句话用在华为身上是恰如其分的。
——摘自《第一章 常识·真理:以客户为中心》

2006年,任正非向华为人推荐了一篇报道:《不眠的硅谷》。读罢全文,你才能真正体会到什么叫美国的核心竞争力。
文中写道:“这些编程人员、软件开发人员、企业家及项目经理坚守‘睡着了,你就会失败’的信条。凭着远大的理想,凭着痴迷和热爱,他们会坐在发出融融光线的显示屏前一直工作到凌晨四、五点钟,有时甚至到六点,而不是舒舒服服地躺在床上。这就是参与超越时区的国际市场的代价:每天都有新的起点,不断狂热地开发着‘互联网’技术……工作到深夜几乎是今日硅谷中大约20万高科技大军统一的生活方式……”
华为倡导“高层要有使命感,中层要有危机感,基层要有饥饿感”的组织文化。
——摘自《第二章 常识·真理:以奋斗者为本》

任正非具备极强的学习能力,看电视剧《大秦帝国》,对商鞅这位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悲剧性改革家,任正非充满了敬重,又充满遗憾:商鞅变法的路子是对的,可惜太激进,变革不能太激进,会人为增加变革的成本。
68岁的任正非,思想始终处于高度开放的新鲜状态,他最大的爱好就是阅读和交流,他读的书涉猎很广,从政治、经济、社会,到人文、文艺等各方面,中外历史方面的书读得最多,而最少的则是小说和经营管理方面的书刊。任正非说:“小说太假,不真实,管理的书都是教授们闭门造车,读多了限制思想,真正的管理哪是几条原理那么简单。”而与各色人等的思想交流更是他最重要的工作内容。
20多年来,任正非走遍了全球绝大多数国家,从最落后到最发达;与全球数百位政治人物、商业巨子、学者、竞争对手、科学家乃至于艺术家、寺院中的僧侣等各色人物有过无数沟通、观点交流的任正非,无疑有着更广阔的视野。可以说,任正非大概是中国企业家中与全球各界人士交流最多、交流层次最高的第一人,这使得他成为中国最卓越的企业思想家之一。
任正非鼓励和要求华为的高层:要敢于以一杯咖啡,与世界上的大人物撞击思想。地球村就是一个开放式大学,处处有学问。
——摘自《第三章 开放:顺应者兴,逆则衰》

钱乘旦,北京大学历史学教授,著名的英国历史研究专家。2003年11月24日,钱教授为中央政治局领导开讲《15世纪以来世界主要国家发展历史考察》的学术报告,引起过不小轰动:不是事件本身,而是他所表达的历史观。
一个半月之后,钱乘旦应邀到华为作报告,题目大同小异,内容页基本相同……几年过去了……由钱教授担任学术指导、中央电视台制作的政论电视片《大国崛起》,在2007年播出后,成为当时最热门的的话题之一。任正非亲自安排,华为购买了200套《大国崛起》的DVD光盘,发送给公司高官们,要求大家观看和讨论。
2003年岁末,正是华为进军国际市场的转折时期……钱乘旦教授为华为人掀开了迷蒙的历史与文化的纱帘……
——摘自《第四章 妥协:丛林中的生存之道》

在根本的哲学观方面,任正非推崇灰度哲学,信奉“合二为一”,而不是黑白不两立的“一分为二”;正是在灰度理论的支配下,任正非强调开放与妥协,反对“斗争哲学”,崇尚合作精神与建设性,这一点无疑与毛泽东的思想理论是有区别的;所以说,学界和媒体关于任正非管理思想的评价是偏颇的,有悖于客观事实的。
任正非也曾向干部推荐《胡耀邦与平反冤假错案》一书,意在让管理干部们学会忍辱负重,学习在挫折中进步。
在邓小平100周年诞辰之际,华为以总裁办电子邮件的形式,向全公司推荐学习《邓小平思想,我们需要再领会》。邓小平的既反左又反右的政治哲学,对任正非的影响应该是极其深远的——在均衡中波浪式前进,或为华为这20多年的基本特征。
辛亥革命100周年之际,任正非读了大量的纪念文章,并评价道:清帝退位的权力交接方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一次妥协,避免了暴力和战争,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政治智慧。
看电视剧《汉武大帝》,他思考的是如何对待个人的荣辱;观看凤凰卫视《历史大讲堂》播出的《血色黄昏》,任正非推荐华为高管们学习并讨论:为了大局,一个领导者如何在历史的夹缝中进攻与退让,坚持原则与忍辱负重?而《亮剑》这部电视剧,则让任正非悟出的是:将军是战场上打出来的,但有缺点有个性的战士却是未来将军的种子,当领导的一定要学会包容和欣赏……
历史是取之不竭的思想宝库。任何民族的历史,其实本质上是一部民族的性格史,以及建立在民族性格基础上的组织变革史。
华为大学是华为的“黄埔军校”,更是东西方文化的“搅拌机”,在这里,10多万华为人不但接受华为管理哲学、制度、价值观、行为准则的培训,还经常有各种不同的文化与思想的激荡。这里仅举2002-2010年“华为文史哲”系列讲座题目,即可从中一窥华为文化的“源”与“流”:《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回到轴心时代》、《无用之用——老庄的智慧》、《周易与思维方式》、《谈无说玄》、《战争规律的特殊性与战争的本质》、《战争指导规律与大战略》、《基督教的源流基础与发展》、《近代西方哲学》、《古之兵柄,本出儒术——<孙子兵法>再认识》、《中国文化的佛教——禅宗》、《中西文化的比较》、《中国文化的张力》、《解读西方艺术》、《美学原理与感性的智慧》、《从世界名画看世界》、《音乐的品与评》、《中医漫谈》、《混沌与宽容》、《奥林匹克与希腊神话》、《当代国际格局的宗教文化背景》……任正非把这类培训称作“开天光”。
——摘自《第五章 灰度理论:凝聚十万知识分子》

1854年,一位叫克劳修斯的欧洲人,首次提出“熵”的概念,认为“在孤立的系统内,分子的热运动总是从原来集中、有序的排列状态趋向分散、混乱的无序状态,系统从有序向无序的自发过程中,熵总是增加的”……“熵”是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核心概念……
1981年,美国出版了一本轰动一时的著作:《熵:一种新的世界观》(中译本于1987年面世),从而将熵概念从自然研究的范畴推演和移植到了人类社会的普遍现象……
任正非曾经说:“华为成功的奥秘,就是我们很好地应用了‘热力学第二定律’和耗散结构理论,不断地加温,又不断地耗散,只有这样,华为才能保持20多年的战斗力。”在任正非的文章与讲话中,你很少能看到他有多少对华为的自豪感和满意度,你感受到的大多是焦虑、忧虑与自我批判。
——摘自《第六章 自我批判:恐惧造就伟大》

几年前,任正非多次讲到“萧规曹随”的成语。“萧何在位时制定的法典和治国方针,曹参上任后不是全盘否定,而是继承。华为要多些曹参式的干部,而不是总想着创新。“在华为20多年来的主要文件中,“创新”一词是被提到得最少的词汇,华为也从来没有把“创新”,尤其是管理创新上升到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高度, 
“任何创新都是必须支付变革成本的,总成本大于总贡献的创新是有害于公司的。而且公司已经积累了这么多管理程序,随意的创新是对过去投入的浪费”。
——摘自《第七章 变革:渐进与激进》

万通董事长冯仑写过一篇文章:《西点军校出来的CEO多过哈佛商学院》。任正非读过后颇受启发。
文章介绍了美国前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在任时主导的新军事变革:特种部队化。文章写道:
“现在所有的国家都在增加特种部队,减少常规的海陆空军。特种部队中又着重增加信息战部队和心理战部队。增加之后,它的成本和收益发生什么变化呢。简单地说就是大后台小前端。70%的钱用来找目标,30%的钱花在直接摧毁目标上。前端的组织变成全能的,后台变成系统的支持力量……”
冯仑总结说:“军事组织的变革是商业组织变革的先导。今天从全世界范围来观察,军事组织在朝两个方面变革即正规组织、合法组织特种部队化和非法组织或非契约性组织基地化。”
这篇被任正非推崇并在公司内广为推荐的文章,在华为近两年所进行的组织变革中,成为重要的参考文献之一。
——摘自《第八章 战略:“战”靠勇气,“略”靠智慧》

任正非多年来一直倡导高中级干部要有“宽文化背景”。任正非说:“未来公司需要什么样的干部,我认为未来公司需要的管理干部是对市场有深刻体验和宽文化背景的人,宽文化背景怎么理解,大杂烩,什么都懂一点。要成为高级干部都要有宽文化背景,干部要进行必要的循环,这是宽文化学习的好机会。”
什么是任正非定义中的“大杂烩”?历史、哲学、军事、天文地理、古今中外……这是他20多年来的一贯倡导,不仅对中高级干部这么要求,甚至在10多年前的秘书工作会议上,也这样要求公司的秘书们。
读的书多了,杂了,文化背景深厚了,同时在实践中又时常面对和处理各种复杂情形,一般来说,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就会变得系统多元,而不是简单和机械,不是形而上的黑白分明。领导者最可贵的就是灰度思维。
——摘自《第九章 均衡:力量,弹性,规则》

也许从这些史实中,我们可以体味到这位大企业家的思维轨迹,以及他是如何做企业的;可以更切近的感受到任正非,更真实的感受到华为这家中国公司。
最后,再次推荐田涛和吴春波教授写的这本好书,并引用书中的一段话作为本文结尾:
美国作家西奥多·H·怀特在《美国观念》一书中说:“美国是一个由观念产生的国家;不是这地方,而是这观念,缔造了美国政府。”
这段话移植到华为身上,也再贴切不过了。华为过去有什么?什么也没有,七八个冒失的“盗火者”而已;今天有什么?显性的,几大片称得上艺术品的建筑群落和百万台电子设备罢了;真正有价值的是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技术专利,而最值钱的则是10多万用华为企业哲学熏陶出来的“华为人”。华为未来的希望在哪里?仍然在于观念,在于企业哲学。抽掉了企业哲学的华为,将会变成一具空洞的躯壳,很快就会衰亡。

支持

反对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招标网平台地图|Archiver|手机版|机械设计招标网 ( 京ICP备17072296号-4 )

GMT+8, 2024-12-23 09:33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