錾刻是我国一项有近3000年历史的传统工艺,它使用的工具叫錾子,上面有圆形、细纹、半月形等不同形状的花纹,工匠敲击錾子,就会在金、银、铜等金属上錾刻出千变万化的浮雕图案。 就在去年北京APEC会议期间,古老的中国錾刻技术,给各国元首开了一个小小的玩笑,在送给他们的国礼中,有一个是金色的果盘里放了一块柔软的丝巾,看到的人都会情不自禁地伸手去抓,结果没有一个人能抓得起来,原来这块丝巾是用纯银錾刻出来的,而它就出自錾刻工艺师孟剑锋之手。 精心打造APEC国礼 每道细纹仅有头发丝粗细 北京工美集团技工孟剑锋是国家高级技师,他和其他技工一起,在一个80年代的老厂房里,熔炼、掐丝、整形、錾刻。从细小的首饰、工艺摆件,到两弹一星和航天英雄的奖章,一件件精美的作品就这样在他们手里诞生了。 孟剑锋介绍,敲击不同的錾子,就会在金属上留下不同的花纹,因此,要錾刻一个精美的图案,第一步要开好錾子,每开一个錾子都是一次创新。孟剑锋就曾为了一把錾子反反复复琢磨了一个多月,睡着觉都会去想这些事。 让孟剑锋失眠的是北京APEC会议上送给外国领导人和夫人的国礼。一个像是草藤编织,有着粗糙质感的果盘,里面有一条柔软的银色丝巾,丝巾上的图案清晰自然,赏心悦目,让人不由得想去摸一下。 为了分别做出果盘的粗糙感和丝巾的光感,孟剑锋反复琢磨、试验,亲手制作了近30把錾子,最小的一把在放大镜下做了5天。孟剑锋介绍,窄面上有20多道细纹,每道细纹大约有0.07毫米,相当一根头发丝那么细。 上百万次錾刻敲击零失误 他的标准是追求极致 开好錾子仅仅完成了制作国礼的第一步,最难的是,在这个厚度只有0.6毫米的银片上,有无数条细密的经纬线相互交错,在光的折射下才形成了图案,而这需要进行上百万次的錾刻敲击。 孟剑锋表示,錾刻时要稳准狠,同时又要特别留神,不能錾透了。上百万次錾刻,只要有一次失误,就前功尽弃。工艺美术不像一些行业,有严格的量化指标,或明确标准,因此,做得如何除了具备一定的技艺外,凭的是工匠的感觉、眼力,还有良心。追求极致是孟剑锋给自己提的标准。 用银丝手工编织中国结 没有瑕疵才称得上国礼 在孟剑锋心目中,没有瑕疵,并且是纯手工,才配得上做国礼。为了做出支撑果盘的中国结,孟剑锋可谓煞费苦心。一般编中国结都是软的东西,但用银编就很费劲,因为银会很快变硬。有技师准备用机械铸造出来再焊接到果盘上,但铸造出来的银丝上有砂眼,尽管极其微小,孟剑锋心里却怎么也过不去这道坎。 他认为,每一件手工作品有自己独特的生命力,应该在盘子上展现出中国人五千年文化技艺的传承。于是他开始尝试用银丝手工编织中国结,不断退火将其变软后做下去,而他的手上也起了一层又一层大泡。可他用指甲刀剪去死皮,第二天接着又干。 潜心追求22年 他还要超越自己 作品受到众人赞叹的背后,是孟剑锋22年对艺术的追求和潜心付出。孟剑锋回忆,当年刚入厂时,师傅曾让他练习基本功,枯燥的动作,他重复了一年。当他有些灰心时,是母亲的话让他坚持了下来。母亲教导他,做事情要坚持,不要半途而废,如果遇到困难就往回退,那就什么都做不好。 孟剑锋说,母亲很支持他的工作,不管多晚回家,也会等着。 虽然已经是国家高级工艺美术技师,但孟剑锋对自己还是有些不满意,他觉得要干好工艺美术这行还应该懂绘画,现在有时间就和爱人一起出去写生、练素描。可是,这双做雕刻、錾刻灵巧的双手,拿起画笔就显得笨拙了。 孟剑锋说,他已经拜师在学习绘画,有一天,他一定会拿出一个像样的绘画作品,就像练挫平、做錾刻那样,他就是要超越自己,追求极致。 |
招标网平台地图|Archiver|手机版|机械设计招标网 ( 京ICP备17072296号-4 )
GMT+8, 2024-11-9 03:0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