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00元起家,到年销15亿。60多岁开始创业,他用了30年时间,把面积一百平米不到的小作坊,变成了如今占地面积270亩,建筑面积23万平方米的巨无霸企业。 很多中国人知道“王守义十三香”还是在十多年前央视一则广告,这么多年过去了,同为调料界的巨星,老干妈火了一轮又一轮,远销海外,而“王守义”却仍在低调前行。 “王守义”这个名字,对不少年轻人来说,还很陌生,但对河南人来说,它意味着半座城、几条街和一个兢兢业业做事,踏踏实实做人的家族企业:在一个毫不起眼的领域里深耕32年,虽然每盒只有8分钱的微薄利润,但一年给国家上交了税金1.7亿元。 起源明朝皇家御用改良后流落民间 明朝时,王守义祖上在开封府做官,后因那时官场混乱,自己又生性耿直,最终不免得罪于权贵,辞官而去。因其精医术、明药性,于是在开封府寺后街开了一家药铺,专营草药、香料,为药铺起名“兴隆堂”。 乾清年间,兴隆堂推出一种秘制调料,因其性能独特而名扬东京,被收入御膳,供宫廷享用。清朝覆灭,战乱四起,王守义随家人逃荒到河南,临死前祖父把从带出宫来的秘方交给了他,并嘱咐他好好保管。 1959年,河南大饥荒,王守义和家人在饿死的边缘线挣扎,粮食歉收,无以为生。这时候,王守义才想起祖父留下来的配方,加以改良后,送给亲戚和街坊四邻,大受好评。既然如此,卖调料不失为眼下最好的一条出路。说干就干,王守义根据这张调料秘方,采用20多种纯天然中药材香料,根据现代人的口味,进一步改良,配制出了一种新的调味品,取名为“十三香”。 60岁父子创业 借来100块钱起家 当时他们父子几人是以家庭小作坊方式生产经营的,当时每小包十三香售价仅1角钱。为了取得信誉,王老先生在加工出售的调味品纸包外面盖上“十三香”印鉴。虽说本小利薄,但由于信誉好,老百姓逢年过节都非常喜爱这种产品。 1969年,受当时形式的要求,王老先生无奈只得停止了十三香的加工出售。 直到1984年,随子女到驻马店定居的王守义已经60岁高龄了,在儿子王银良的劝说下重拾旧业——父子俩申领了营业执照,以100元起家,成立了家庭作坊式的十三香调味品厂。 创业之初非常艰苦,每天凌晨五点,天上还泛着点点星光的时候,王守义就拉着辆破旧的人力车来到市场上,等到人稍微一多了他就开始吆喝起来,一整天下来,嗓子都是哑的,回到家后交流都靠打手势。 特别是到了冬天,寒风嗖嗖的像吹哨,街上都结了冰,王守义看着熟睡的儿子们,心疼的直掉眼泪,可他还是狠着心把三个孩子从热乎乎的被窝里喊起来,继续到市场上摆摊。 那时候卖调味品生意的小贩大多没有固定的场地,往往走街串巷要碰上了才能买,而过年过节或是集市他们也是卖一阵子就收家伙不干了,唯独王守义的生意没有间断过一天,三百六十五天,天天如此,无论严寒酷暑。 日子久了,老百姓反倒对王守义产生了信赖感,他的摊前每天都排着长长的队伍,甚至连周边村镇上的人也会特意绕道去王守义的摊上买几包兴隆堂十三香。有的顾客甚至说,没有十三香,过年都没有“味道”。 渐渐地,薄利多销的经营方式,让他的生意越来越火。于是,王守义父子开始产生干一番大事业的想法。 1987年1月获得工商行政管理局商标局颁发的注册证,父子三人随之创办了河南驻马店兴隆堂十三香调味品加工厂,走上了企业稳步发展之路。 此后,十三香一路高歌猛进,迎来井喷式发展。 1984年,起步资金100元,资产几乎为零,到第二年销售额也才有20多万元;等到了1998年集团成立时,注册资金为8000万元,销售额为4亿多元。到了2014年,已增长为销售额15亿元、上缴税1.7亿,调料产量6万多吨。王守义十三香的产值或销售额的年增长率都保持在10%以上,税收和利润增长率也达到20%以上,特别是去年,税收和利润则有可能接近去年相应指标的2.5到3倍。这,完全是一种爆发式的逆市增长。 每盒利润八分,但年利润却达到了两三个亿 王家当初迫于生计,从小作坊生产开始起家,几十年中做成行业翘楚,这里面靠的不是机遇,不是运气,而是实实在在的专注经营和辛苦打拼。 “调味品属于小产品、小行业,没有多高的技术成分,必须踏踏实实,诚信最关键,我就是忠厚对人、对产品、对客户,我最大的靠山就是诚信。”王银良的一番话,也许显得“土的掉渣”,但这就是王守义十三香经营智慧的核心。 除了诚信,他还总结了企业取得成功的另外两个原因:有事及时办、低调,“太能了,中国人一般都是不和他打交道,而低调,就叫别人不好意思欺骗你。” 但往深处和细处说,王守义十三香还有许多看起来虽然很简单、很保守,但却极为管用、自成体系的“经营秘笈”。 王守义十三香成功的秘诀:大道至简 严守产品质量和信誉,物美简单、薄利多销的原则。 做实业,王守义常说的一句话是,“质量和信誉是企业的生命”。在“十三香”的原料里,其中花椒来自四川,白芷来自浙江,胡椒来自海南,草果来自云南,大茴、桂皮来自广西,砂仁、山奈来自广东,小茴来自甘肃,山楂产于河南,种类极其繁复。但炮制虽繁王守义不敢省人工,对提供的原料要求很苛刻,对供货商采取‘分承包方评定制度’,每年考核评审,只要不达标,就坚决取消供货资格。 原料繁多,考究而产品缺很低廉,1,000克“十三香”调料利润为2元,每小盒十三香是40克装,相当于每盒产生利润仅为0.08元,它完全是靠着这每盒只有0.08元微利的调料产品在打拼。 30多年从不向其他行业扩张,从不搞资本运营。 无论是购买设备还是扩建厂房,王守义从没想过上市融资的想法,现在的董事长王银良回忆说,只要子女一提上市,父亲就说,“上市是圈钱”。为了让企业专注做好调味品这一个品种,王守义甚至留下遗言,“不准公司多元化发展,也不上市,不玩资本运作,更不准家人做房地产生意,挣惯了快钱,就不会再安心做实业了。” 有一次王家后生不听老爷子遗言,想涉足多元化产业。2009年6月,他们宣布进军餐饮业,计划在全国开500家豆捞店,推动调味品的销售,实现餐饮和调味品的互动增长。但仅仅两个月过去,新开的几家豆捞店就被迫关门,企业投入的几百万元打了水漂。从此王家再不踏足其他行业赚快钱。 亲情灌注,与员工同心同德。 王守义在世的时候,每天天不亮就起床,亲自到市场上为员工购来新鲜蔬菜,时令水果。职工到餐厅就餐,老人为每个员工发筷子,遇到员工加班,叮嘱炊事员一定要员工吃上热饭热菜。夏天,老人亲自给生产一线的员工送去清凉解渴的绿豆茶,冬天给员工发棉鞋、手套。用他老人家的话说:公司的发展是每一位员工用心血和汗水拼搏出来的,挣的钱不往员工身上花往哪花?一定要让员工吃好、穿好、休息好,绝不能亏了工人。 “非典”期间,公司不仅在伙食上为员工把好关,王守义还叮嘱子孙为员工买来草药、体温计、为员工熬茶、测体温,确保员工安全。 “进了十三香的门,都是一家人”是十三香集团员工对公司发自内心的一种真实感受。 正是这么一个60多岁开始创业的老人,凭借一个传统生意人的勤奋和坚韧,用一己之力,为这种中式调味料开拓出了现代商业的生存空间。 在王守义的故事里,没有肯德基创始人桑德斯上校那样丰富的人生经历,也没有那么多追求和理想,他在艰难中长大,因为家境贫困的关系,又被迫迅速成长撑起这个家,唯一的心思就是做好十三香这一个产品。但是他和桑德斯上校一样,年迈创业、将自己的肖像定格在商标里、经过曲折的创业人生,最终改变了数亿人的饮食世界。 不上市不融资,大道至简的经营模式能走多久? 王守义十三香一直流传着一段外界琢磨不透的“神话”。 自成立以来,企业从未向外借过一分钱,完全是靠自有资金滚动发展。就连2015年以来,投资兴建新型现代化厂房和引进设备,所需8亿元资金也完全属于自筹。 曾有多家省会银行主管接受采访时坦言,他们曾多次想方设法规劝王银良他们贷款,但王银良根本不予理会。 这种“拽”实在让人费解,因为从产品上看,1,000克“十三香”调料利润为2元,每小盒十三香是40克装,相当于每盒产生利润仅为0.08元,它完全是靠着这每盒只有0.08元微利的调料产品在打拼;再从规模上来看,当时王守义十三香的总资产不到6亿元,员工数量1,200多人,占地只有270多亩。 但却有数据表明,王守义十三香的产值或销售额的年增长率都保持在10%以上,税收和利润增长率也达到20%以上。 对此,现任董事长王银良是这么解释的: “不乱上项目,不乱上产品,不乱扩张,不要强求赚多少钱。按照企业的模式,一步一个台阶,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什么都不影响。” |
招标网平台地图|Archiver|手机版|机械设计招标网 ( 京ICP备17072296号-4 )
GMT+8, 2024-12-23 16:38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