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张先生

从1989年说起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5-2-11 23:31:54 | 显示全部楼层

奔驰自动变速箱(完整套图)

第十六篇:锲而不舍   于无声处听惊雷  

(此故事为虚构,因为专利刚批下来,还未实施)

前面说过多层模具的故事,苦苦思索了40年,终于搞出了一点名堂,专利证书也拿到了,并且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合作伙伴,(这年代,肯出钱做试验的可真不多,想靠银行,那是白日做梦)目前已经完成了试验性生产,准备开始大规模生产,由于我们的加工成本比别人低一大半,价格有绝对的竞争力。所以订单象雪片一样下来。经过几个月的交往,我发现我的合作者陆富,人倒是不错,但始终还是个目光短浅的“土财主”。生意好了,赚了一点小钱就“抖”起来了。

因为我最近比较忙,有好多天没有到工厂去了,这天是星期天,我抽空到衣架厂去看看。这不,陆老板两只脚翘在办公桌上,正哼着小曲儿呢。

“怎么样?陆老板”我一推开门就迫不及待地问。“太好了”陆老板兴冲冲地说:“每台机每天平均四万二,这在以前是做梦也想不到的,可以申报吉尼斯记录了”。“这才是冰山一角呢”我说:“我们很快就可以将衣架行业的对手全部淘汰出局,但是,还有塑料刀叉,塑料牙刷,塑料梳子等等、等等行业,我们都可以做,你想做什么,人家都要把市场让给你,你想做多大就可以做多大,况且,现在我们的模具技术还不是最先进的,还可以不断提高”。“还可以提高?不可能吧,我都打听过了,我们现在的生产效率,已经是全球最高的了,我在意大利读模具专业的小儿子打电话回来说,他向同事们吹嘘,父亲厂里做塑料衣架,一台8安士的注塑机,,每24小时出4万个,没有一个人相信,差点没被朋友们送进精神病院”。(太夸张了吧)

我拿了一张图放在办公台面上,对吹得吐沫横飞的陆老板说:“你看看,这是什么?”
1.jpg
“这是什么?不会是神九吧?”陆老板反问我。

“这是一模出三十六个衣架的方案,这是模具图”,我又拿出了一张道:“每台机每天产量20万个”。“那模具该多大?”“模具不大,700X700,因为根据计算,型腔锁模力几乎是零,注塑机受到的反作用力仅仅是浇口部分的压力”。
2.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19 21:09:07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得很不错,激动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19 20:38:1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张先生 于 2015-1-19 20:40 编辑

第十五篇 精打细算   普通加工也淘金

上回说到,吴志平凭借一张草图,接到了“永生厂”的这笔“煲蜡机”的大生意。对于刚开张的“佳旺精密模具公司”来讲确实是一个天赐良机。由于是我的徒弟,我也非常关心这件事。一心想锦上添花,让他把生意做的更好。

看过上一篇的读者可能还记得那张草图,(19套的结构基本上差不多的)其中的动模芯的3D图是这样的:
1.jpg

最外面的一件是“本体”,中间有个椭圆的大孔,锥度1°,小头长轴120,短轴100,见下图: 2.jpg
中间有一件叫“缩芯”,是与本体内的锥度孔相配合的,另外还要加工出斜度为5°的“T”型槽。如下图:
3.jpg
我看了他们的工艺流程卡,是这样的:(已简化)

工件名称:本体

钢材:SKD61    毛胚尺寸:250X230X330(精料)

1、        磨床:上下二面,光出。

2、        钳工:按图钻、攻底部装配螺孔6-M12。8毫米穿丝孔。

3、        加工中心:用螺孔6-M12固定在装夹板上,按图粗、精铣外形和上部深34的椭圆孔。留0.05抛光量。

4、        线切割:A  中间椭圆孔,B  横向长圆孔。

5、        钳工:运水孔。做抛光保护工具。

6、        钳工:型面抛光到镜面。

工件名称:缩芯


钢材:2738   毛胚尺寸:140X120X330(精料)

1、        磨床:上下二面,光出。

2、        钳工:按图钻、攻底部装配螺孔6-M12。

3、        加工中心:用螺孔6-M12固定在装夹板上,按图粗、精铣外形。外形放0.03配合余量。

4、        线切割:工件摆斜5°,分二次割出“T”型槽。

5、        钳工:运水孔。

6、        钳工:与本体内的锥度孔配外形。(上口不可漏胶)

应该说,常规都是这样做的,没有悬念,是普通的加工,但是我一贯主张做工艺要精打细算,要充分利用资源。

他们这样做的原因是因为模具行业有个不成文的习惯:相对运动的二个零件要用不同的材料,以免发生“烧”的现象。我看可以改动一下加工方法,其实改动很简单,就是利用“缩芯上的“T”型槽的位置做穿丝孔,线切割一次成功内外二件,为了二件在相对运动时不会“烧“,将“缩芯”进行表面“氮化”,这样可以省去备“缩芯“的料。(当时价格3500元),还可以省去“缩芯“外形的加工中心的加工费(大概1200元),还可以省去钳工配椭圆孔的工作(大约1000元),还可以缩短加工周期5天。每套可以节省5700元,19套模具可以节省10.8万元,当时的金价每克95元,这笔钱可买2斤多黄金。

这个故事看起来很普通,但是我们搞模具技术的,每多动一个脑筋。产生的黄金都是以“斤“来计算的。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14 23:05:55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四篇:鬼斧神工  愿化干戈为玉帛
1999年冬天,我的徒弟吴志平来找我,说他刚开了一间小模具厂(他现在的规模已经很大了),明天要参加一个外资厂的模具竞标。并且给我看了产品图:(实际形状很复杂,下图是被我简化了的)
1.jpg
好家伙,深腔,两边抽芯,好像还要缩芯,不然内里的一圈边出不来。我对吴志平说:“这套模具很简单,就是大一点,你可以做好的”,“不是啊,这笔订单很大,估计有3~4百万,共19套模具,全是一样的,大小和形状只有一点点差别。这是其中的一套。假如我能够接到这笔生意,工厂就可以大发展了。但是这次有好多大厂参加竞标,幕后已经争得头破血流了,我的希望很小”。“你画了模具图没有?”“画了”,他回答着并打开了图纸
2.jpg
图纸画的很好,方案也很合理,就是模具“苗条”了一点,好像刻意要省钱一样,才2.36吨,在当时的欧洲模具市场是不被认可的。我也没有什么办法,只能让他去碰碰运气了。吴志平吃完饭就走了。
我左看右看总是不死心,一定有什么办法的。到了半夜12点,我突然灵光一闪,想到了一个办法,并且立刻画了出来,马上打电话给吴志平,叫他立刻过来。
他半个小时就来了,他跟我说,情况他了解的非常清楚,这次有科迅、派高等6个大厂参加竞标,出价可能在350万左右,另外还有30多个小厂。好像都是志在必得。“这年代是讲科技的”我说:“你看看我设计的方案”说完我打开了下面的图:
3.jpg
我现在介绍一下这个方案:
产品二侧的长圆孔是向内抽的,这样凹模就是整体的,强度会很大,再加上脱料板有一圈锥度锁住凹模的上口,大大加强了凹模的强度,模具尺寸可大大缩小。就按这个方案计算出来的强度已经大大超过了上图方案,(上图的破坏模式是“悬臂梁”,这个方案的破坏模式变成了“简支梁”)而且重量仅仅0.74吨。重量仅为原来的31%。加工成本也减少了一半多。更重要的是可以用小一号的注塑机来生产,注塑加工成本将减少60%。这是个稳操胜算的方案。
果然不出我所料,“老外”看了各厂的模具方案后,根本没有竞标,这笔生意被吴志平以250万毫无悬念地轻松夺得。我可以肯定地讲,虽然总价比别人少了100万。但是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6 22:45:03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三篇:踏雪寻梅  磨破铁鞋访高人
德国<WIK>(沙井伟佳) 在深圳工厂的模具部经理 李先生(香港人)托人介绍后找到我,说有一套模具要我想想办法,我到他们工厂去看了一下,原来是这样的一个产品。是一款电吹风机的出风口,如下图:
2.jpg
(为了说明问题,被我简化了的)
问题确实有点难度,在同一位置,又要外抽,又要内抽,在实际的模具上其他位置没有任何可利用的空间。机构上很难安排。他们目前的做法也非常地夸张,内抽芯做成一个大大的“7”字形,以绕过外抽芯机构。但是由于产品的特殊性,这个“7”字形又不能做的太大,否则严重影响模具强度。所以,一套模具用不到24小时,这个“7”字形的内抽芯就要断裂。现在没有好的办法,因为这个制品的需要量太大了,只能做了4套模具,一套在生产,其他的3套进行维修待用。以保证装配车间的正常生产。李先生对我说:“我是刚到这家德国公司来上班的,老板要看看我的能力,能否解决这个问题,凭我当然是搞不定的,但是我在香港模具协会有朋友,介绍我来找你,请你帮一下忙”。“我也不是万能的,我考虑一下再说吧”。
过了几天,我想到了一个办法,如下图:
1.jpg
因为是我香港的一个非常好的朋友介绍的,我很快画好了模具图,交给了李经理,也没有收他的设计费。时间一长,这事情也就忘记了。过了二年,一天有一个英国人来找我,我看了名片,是《WIK》的总经理施蒂芬。翻译李小姐告诉我说,以前的李经理已经不在我们公司了,我们德国的老板来工厂时见了这套模具,说着递给我看一个零件,我想起来了,这是以前我帮李经理设计过的东西。“我们老板说”李小姐高兴地对我说:“这套模具设计的非常非常的好,解决了我公司的大问题,想不到中国还有这么高水平的模具设计师,老板叫我们一定要找到设计这套模具的人,可惜李经理离开我公司时不肯说是谁设计的,只说是一个上海来的工程师,在沙井开模具厂的。我们总经理施蒂芬千方百计托人打听,花了二年时间才找到你。今天总算找到了”。“确实是我设计的,”我回答道:“后来李经理也没有与我联系,具体情况我也不知道”。“我们公司有模具部,但只是管理模具的,我们自己没有模具工厂,是拿你的图纸叫别的工厂制造的,效果相当不错,使用了二年也没有发生任何故障”。
我们就这样交了好朋友,当时我在香港国辉模具公司做技术总监。后来,《WIK》成了我公司的第四大客户,每一年的模具定单在3千万以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6 22:42:34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二篇 妙手回春  使绝招国人扬威

这个故事发生于1990年,我在乔峰(现TCL模具部)当模具设计主管的时候。当时工厂已经搬到位于斜下(地名)的新厂,一楼是注塑机车间,有大大小小200多台注塑机。我们技术部在二楼。

一天,来了一帮客人,是日本东英电子的,他们在布吉(深圳的地名)有工厂,是做高档收录机的。当时这个产品非常走俏,他们有二套外壳委托我公司加工。他们提供模具,模具是日本公司设计,请韩国一家模具厂做的,今天他们是送模具来试生产。

因为这是给我们公司的一笔大生意,利润非常丰厚。那些日本朋友的态度倒还是很谦卑,但是那个兼做翻译的李先生的神气劲真的是不敢恭维。好像他也是上帝似的。

在试模前,按照惯例,将前后模打开,进行检查,本来,只要注塑部主管检查就可以了,可是,一来是想炫耀一下他们做的模具的高水平,二来是听说乔峰请来了一个上海的模具大王,可能想压压我的锐气。他们非要我看过才行,我到现场看了模具,确实做的非常讲究。有大家风范,而且为了产品容易被机械手吸出,采用的是二次顶出。

但是我看到了一个不为人注意的问题,我楞了一下,好像有点不对头。请看下面的示意图:


2.jpg
  

它是在产品上要做二个向内的孔,是装卡门的,按理是要内抽芯的,但不知道为什么他们做了外抽芯,还在外壳上多了二个不需要的孔,但是这是他们的设计,我是不该多问的。

可问题在于定模镶件插进了动模镶件,产生孔的液压抽芯又同时穿过动、定模的镶件。这应该是个致命的错误。在试模时,是断断续续注塑的,模具的温度较低,注了几个样品就下模了,是发现不了什么的,但是正常生产时,是连续进行注塑的,模温会上升,假如一直稳定在一个范围也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当模温突然升高,熔融的塑料对模具的压力就会增大,就会产生涨模的现象,我们在香港叫抹模,涨开的量小则0.05,大的会有0.2以上。这时候产生孔的液压抽芯同时会受到被它穿过的动、定模的镶件严重挤压。这时液压缸如果硬将抽芯抽出去,抽芯和动、定模的镶件上的孔就会损坏,假如液压缸的力不够大,不能够将抽芯抽出,那问题就更大了,注塑机硬打开,动、定模的镶件就会全部被破坏。

我将这个情况向日方的主管哟西卡瓦桑(吉川先生)仔细地讲了一遍。我的日语水平很浅,只能简单讲讲,这么复杂的情况是讲不清的。虽然吉川听了后哈哎个不停,但他肯定没有明白我的意思。可恨那二鬼子李工不肯照翻,还狠狠地奚落了我一顿,说我连日本人的模具也不放心,也太想表现自己了。虽然他也谅解我们洛多西牙(打工者)的心理。按我的性格,是不会与他计较的,况且他们给了我们公司这么大的定单。我只能招呼他们到我的办公室喝饮料,等待下面车间将模具装上注塑机。

试模开始了,注塑部主管将出的首样送来给我们看。外观还可以,尺寸是日本方面检查合格了的,所以我和吉川在《生产许可书》上签了名,签的时候我还向李工又唠叨了一边:你不把我的意思告诉吉川,会有麻烦的。但那个固执的驴子就是不理我。

因为用的是1500吨的注塑机,声音很响,每开模一次都会有一下震动,(这是正常的),到了第22下,只听得一声天崩地裂的巨响。车间里一片惊呼。我知道我最担心的事情发生了。注塑部主管气急败坏地跑进办公室:模具出大事情了。我们都以最快的速度来到注塑机旁边,一看,果然和我估计的一模一样。

这下子二鬼子急了,我连忙安慰他,叫他把我的意思告诉吉川。他叽里咕噜了一阵,吉川头上的冷汗就下来了。马上打电话向东英的老板报告。

我知道最后肯定还是要我来搞定的,赶快想办法,我马上在我的图库里选了ABC三个方案,并且打印出了图纸。

第二天一早,我公司的执行总裁张琪瑞带了几个日本朋友来找我,我拿出早就打好的图纸给他们看。大家看了我画的方案都是赞不绝口。最后选定了“C”,如下图:


1.jpg
  

这是最简单的改动方案,一共化了6天就全部搞定了。模具正常生产了一年也没有发生问题。收了修模费31万港币。后来李工来跟我说:老查,你们收费也太高了,在国内,这样修改一下最多3千港币,就算你们是大公司,收一万也就可以了。我笑了笑说:修模是只要一万元,但想出的办法值30万啊,因为是日本朋友,假如是美国人,我非要他付50万不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5 22:10:2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一篇:巧夺天工  出奇招四两拨千斤  

我在香港有一个朋友 吴先生,在深圳宝安九围开了一家注塑厂(源江塑胶)。有一天来找我,说有一个产品遇到了一点点麻烦。我看了一下,产品如下图:产品高度440毫米

1.jpg


据说是美国的一种自动售糖果机上的透明罩壳,塑料原料是透明ABS我看很简单啊我说:凭你吴生的水平应该没有问题的啦不是的,按现在已经做好的模具,一定要用500吨的注塑机来生产,但是我厂最大的注塑机是350吨的,按注塑量来计,350吨是绰绰有余的。可是按现在的模具结构,350吨注塑机的行程远远不够。吴先生说完,拿出了模具结构图:


2.jpg
  

按现在的模具,最少要打开1700毫米,才能够将制品拿出来吴先生非常可惜地说:只能在500吨上加工,每个产品的加工费要5元左右,假如在350吨上,每个的加工费只要2.2元。可是在350吨上加工,就是产品拿不出来,因为350吨的最大打开距离是1480毫米 产品被顶离动模芯时,又进到凹模里面去了。


3.jpg
  

每做一个少赚2.8元,这笔生意是张大单,全年定单200万个,眼睁睁少赚560万啊,实在太可惜了

560
万,可不是个小数字了,有什么办法,将模具方案改进一下,能够放到350吨上去生产。这个办法值560万。

晚上吴生拉我去喝酒,他是个非常执着的人,心情不好,多喝了一点,满嘴糊话:开模、顶出、又进去,不好拿,又开模、顶出、又进去,又不好拿。我也被他搞的烦死了,顶了他一句:“拿不出来,把凹模劈成二半不就好拿了吗?”“你还别说,我们真的想过定模做二半的,产品是可以拿了,但是为了锁住二半模具,必须增加一个锥度的大框。模具的横向变成巨无霸,注塑机上放不下。难,难,难。

他这一下到提醒了我,我曾经见过一套意大利的《啤酒周转箱》模具是无锥度框的,那机构真是巧夺天工。但是情况和现在不一样。经过二天的思考,方案渐趋成熟。我来了个大大的张冠李戴,将模具设计成下图的样子:定模滑块本身带液压缸的。

  
4.jpg
  

打开后是这样的

5.jpg

  

顶出时是这样的
6.jpg


  

这时注塑机开1400毫米,很方便地拿出产品,.完全可以在350吨上加工。

二个月后,模具按此方案做出来了,并且生产很正常。吴生来看我,送了很多礼物,并伸出大拇指说:查老师真是四两拨千斤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3 13:38:4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篇:飞檐走壁  终练就绝世神功


那年代,我和我们厂的一帮青年工人(都是“知青”),对专研模具技术可以说到了痴迷的地步。因为我家里是练武术的,我硬是把车、钳、刨、铣、磨、和制图当成“武功”来练的。


我们“知识青年”都是住在厂外的,开始时我们都是一早6点到厂。到后来越来越早,我每天早晨4点就到厂“练功夫”可是时间一长门卫蒋老头不干了,因为天太冷,不肯开厂门。后来我干脆也不走厂门了,都从围墙翻进去。老头来火了,但是又不敢得罪我这个“少东家”,结果到我干爹那里告状,说我们一班“小鬼”在搞飞檐走壁。我干爹也是一笑了之。


现在再讲那些车、钳、刨、铣、磨的“功夫”真有点过时了,随着时间的推移,在现代数字化加工的模具工厂里的作用已经不是很大了,但在当时的模具行业,“功夫”好,确实是受人敬仰的。我的徒弟得了武进县模具钳工操作比赛的冠军,我的风头也出的够大了。但是我的画图“功夫”真正是“独步天下”的,84年,我创办了国内第一家私营的模具设计公司《精艺模具设计社》,我本人的绘图功夫,在我们常州市的模具圈子里是一致公认的。


85年我应邀为市里举办的“模具设计比赛”命题,当我画的“标准答案”公布的时候,有人打赌说,这张“标准答案”的图纸是印刷厂印的。当然,为了商业效果,我画图的铅笔是用游标卡尺量的,直接画在描图纸上,再用晒图机晒出来的,确实分不出是人手画的还是印刷厂印的。


到了88年,在澳大利亚留学的四弟写信告诉我,国外已经有了用电脑画图的,广东也有少数外资厂开始尝试了。听了这个消息我又惊又喜,把“画图要画得象印的一样的功夫”作为模具设计的最高境界的我,决定放弃“如日中天”的设计公司的生意,赴广东“取经”,以修得“神功”。


看到这里,我很多朋友会明白,为什么我在林仕豪干了半年总工程师就拂袖而去,因为林仕豪的全称是《林仕豪电脑化模具公司》,我应聘时也确实看到有电脑,但是事实上我了解详情后才知道,他们并不具备让我学会“电脑画图”的可能性。


我的电脑画图是在惠州的“乔峰”学会的,(现在的TCL模具部的前身),当时的执行总裁张琪瑞先生是个非常有眼光的企业家,他从当时的中国模具协会了解了我的情况,也看了我设计的“21吋电视机”的模具图。决定高薪聘请我,并且提供了当时最好的条件,让我自学CAD和MASTERCAM。我当时年纪轻,才40多,除了做好模具主管的工作外,疯狂而且拼命地学习电脑知识。就好像刚走出沙漠见到清水的人一样。3个月后,组建了TCL(当时叫“乔峰”)的电脑工程部。一年后,我就教出了20多个会用CAD画模具图的工程师。现在的设计主管杨光,就是我当时教出来的尖子。


我的笔名叫裘白,谐音就是“求败”,并非是我傲慢。我现在年纪大了,骄傲了也没有什么用处。我衷心的希望看到年轻人能够在模具设计和三维画图方面超过我,打败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3 13:37:36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九篇:卧薪尝胆   “模痴”天意遇恩师

我在模具方面的一点点成就,完全得益于我的二位恩师。

1968年底,我高中毕业,做了“知识青年”,(词典里可能找不到这个词的准确解释)下放到农村劳动,当时有个非常好听的名堂:“插队入户,改造世界观”。可是我的命好,我的叔父是公社书记,很巧,我的干爹郑国宝是模具厂的厂长。我顺理成章就到了模具厂做学徒。厂里的成员大部分是下放工人和知识青年,我干爹安排了厂里最好的模具师傅陈长青做我的师傅。

陈师傅老家也是薛家公社的,原来是上海的模具大师,“文化大革命”被搞成“反革命”,回原籍“改造”,到了公社办的模具厂做了“掌门人”。他的技术之高,是大家赞不绝口的,后来我的一个师弟,参加常州市模具钳工操作比赛得了冠军(常州客车厂,游思维),我的大徒弟参加武进县模具钳工操作比赛得了冠军(当时武进轴承厂郑华平)。

我在陈师傅的教导下,车、钳、刨、铣、磨的技巧都学得非常好。

我当学徒大约5个月的时候,我老是发现隔壁翻砂厂有一个矮小的老头,穿着很脏的工作服,还带着眼镜,(那时戴眼镜的人可不多)吃力地拉着整板车的砂,休息时总是对着我们模具厂这边呆呆地望。(每想到这个场景,我的心就会象针扎一样地痛)我问翻砂厂的人,那个老头是什么人,他们告诉我,那老头叫王产根,是个“反革命分子,大右派”,是你隔壁村的。我就感到奇怪,我隔壁村的,那我上下班怎么没有见过他呢?原来他因为是“强劳对象”每天要干12个小时,上下班的时间和我们不一样,原来如此。

我有一种预感,这一定是个不简单的人。我留了个心眼,当天晚上9点,到了我村隔壁的“新陆村”,找到了王产根的比当时的普通农民家还要破烂10倍的家。当时的情况不想细说,每讲一次我都会流泪。

他对我说:“我是西安交通大学的教授,压铸模具专业的,我是右派分子,老家是这里的,刚被押送回来接受劳动改造。。。”。

苍——— 天有 眼 哪!!!

第三天, 王老师就被“调”到我们模具厂继续“强劳”。他进厂门的时候,我安排全厂工人列队鼓掌欢迎。(这在当时是不可思议的)我这个做梦也想学好模具技术的“模痴”(学武术有“武痴”,我就算“模痴”吧)终于遇到了上帝派来的,我的第二个恩师。感谢上帝。

我叔父把我叫到公社党委办公室,批评了几句:“你怎么能够这样公开欢迎一个反革命分子呢?叫上级知道了,那可不得了啊”。我狡辩说:“我现在最缺少的就是知识,我们欢迎的是做模具的知识,欢迎的是科学技术”。

同学们啊,好好珍惜你们现在的来之不易的机会吧。我羡慕你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招标网平台地图|Archiver|手机版|机械设计招标网 ( 京ICP备17072296号-4 )

GMT+8, 2024-11-22 14:43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